隨著工商手工業的發起,咸陽城內大大小小的作坊,亦開始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之態,甚至於這種情形,亦是開始往著咸陽城周邊的城市輻射過去。

在這種時候,就很能體現出董家,舒家這種大氏族大商行的好處來了。

首先一點,當然是在規模上的發展,這董家,舒家因為自身本來就是個商行出身,而其家族裡的包涵著各行各業的店鋪更是滿大秦國都是。

而在這個時候,他們知道了咸陽城裡麻九創造出的這種作坊形式,更能掙錢,更能進行統一的管理。

這一種模式,自然是會被董家和舒家給模仿了去。

而因著董家,舒家他們這種大商行的規模,這種模式,幾乎是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就席捲了整個大秦國。

可以說,只在二到三個月之間,這整個大秦國六州之地上,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作坊,一個接著一個的成立,到現在那已經是成千上萬,數也是數不過來。

從染布坊到酒坊,從納鞋坊到木工坊,這一個個,或大或小,或董家的或舒家的或其它商人們的,他們一個個都借鑑著這種模式,而開起了一個又一個的小作坊。

小作坊,可以進行統一的管理,比之以前那種零散的散戶商業行為,那是要好管理得多,在利益上更可以得到利益最大化,而在效率上,亦是可以得到效率的最大化。

商人們掙因著這種企業化的作坊模式而掙得缽滿盈盆,而這對於李顯這位大秦國的國君來說,這一種商業的發展,亦是可喜可賀的。

因著這一種手工作坊的形成,可以大大的增加著整個大秦國百姓的就業率問題。

要知道在以前,一個家庭裡,不管是有多少人口,除了家裡的成年男丁們能去碼頭,或者是窯場這等地方,做些苦力活之外,一個家庭裡的人,幾乎都是隻能窩在家裡,吃現用死,而碰上災年或者是荒年的,那就更是隻能賣兒賣女的以求能生存下去。

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地方需要他們工作。

可是現在呢?現在全國各地的作坊開得是滿大街小巷都是。

婦人,亦不再是隻能整天窩在家裡,只能相夫教子做些家庭活了,她們亦是可以出去掙錢以貼補家用的。

家裡的半大丫頭們,也不用再苦求著張臉把她們賤賣給那些大戶人家去做丫鬟了,這些半大的丫頭們,亦是可以選擇進入比如說布坊,鞋坊,等地方進去做些零散活,幫人納鞋,織布之類的。

可以說,只要這種情況再持續個兩到三年時間,再加上李顯下昭的輕賦稅,輕徭役,而興修水利,課勸農桑,鼓勵並大力支援百姓的農業生產。這樣,只需三年,不,二年時間,整個大秦國的百姓家庭,就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相信整個大秦國的百姓,在二年之後,他們都將可以脫離出貧困線,而進入溫保的生活水平。

全大秦國內六州八十一郡之地大小作坊那是遍地開花,開得到處都是,而同樣可喜可賀的一件事情是李顯當初下昭令傳下的蒙學,亦幾乎都已經在這六州八十一郡之地而開起了。

當初李顯在寫下《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音律啟蒙》這五部書之後,就交給了工部,著他們努力刻出雕板,轉而轉交給麻九,讓他幹起了印刷廠的工作來。

而當初李顯亦是下昭令於全國各地,著各縣辦蒙學一所,郡設官學,並實行責任落實制,所有縣內的蒙學,都指定為本縣縣令裡辦理,若有不輸者,這一縣的縣令立馬就革職查辦。並規定,凡年滿七歲者,不論男女,皆要在本年三月初送入這蒙學,學滿三年考驗合格者,再深入郡學,若有不逮者,則是以誤國罪論處。

而誤國罪,按大秦律,那是要被直接腰斬於市的。

所以,這個蒙學的事兒,各縣令在吏部報備的時候,那是一個縣也沒敢違命的,個個都是把這蒙學給支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