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些話,正好史文麟聽到了。心裡不舒服的史文麒氣悶的扭頭就走。

他這一走,就沒有聽到後面的話。

“文麟也是咱們的兒子!你怎能如此?!不要把你那愚昧的想法放在孩子身上!你也是讀過書的!”

這,就是史鼐對樊氏說的話。

但樊氏是“親眼”看到了䲦鳥的,對史文麟是䲦鳥奪舍深信不疑!

史鼐對此也沒有辦法。樊氏雖然對史文麟是真的不好。但在其他方面是一點問題也沒有,標準的賢妻良母。史鼐有什麼辦法?不能休妻吧?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的道理他還是懂的。

“你大哥學問不錯,以後進入朝廷不是什麼問題,不需要把你的才華安在他的頭上。你也是我兒子,我也不會什麼東西都只給你大哥。”

史鼐很清楚,樊氏的偏心是史文麟心裡的病!如果他也偏心的話,史文麟會變成什麼樣他也說不準。所以他在盡力的把一碗水端平。

甚至,對史文麟還有些偏袒。最少,史文麟雖然經常被他口頭呵斥,但動家法只有前不久的那一次。

史文麒就不一樣了,犯了錯史鼐是真的會用家法管教他的。

古代人都講究棍棒底下出孝子。可千萬別棒槌似的認為只有打孩子才能讓孩子孝順。

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會被打?犯錯的情況下!打孩子也是件很慎重的事情。不然,為什麼會說請家法呢!這是在祠堂,所有先輩面前管教孩子。這孩子為什麼捱打,犯了什麼錯,都要和祖宗說清楚的。這叫請家法。

而家法上也寫的很清楚,犯了什麼樣的錯,要怎麼懲罰。大多數家法都是打棍子打板子。打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讓你學會規矩,知禮儀明是非才是目的。這,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而不是你淺薄的認為只有打孩子才有孝子。

比如,史文麟捱了那十板子就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和女子行為親密。這就是犯了家法,給家族丟人了,閨房之樂豈能示人?不檢點!該打!打完之後還會問你知不知錯,一服軟,說聲銘記在心後不再犯,這事兒就過去了。

只有沒念過書或者只會讀死書、死讀書的棒槌才只去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史鼐對史文麒那麼嚴厲,才是封建家庭的正常姿態。對史文麟的包容,也有樊氏太過偏心,和其他的一些原因,才讓史鼐對史文麟帶有彌補心而不對他用家法的。

聽到父親不是讓自己假扮大哥給大哥掙名聲去,史文麟心裡舒服多了。

他不是爭寵,他只是想要父母公平一些。

而史文麒也是這個想法,雖然他備受母親的寵愛,但父親的寵愛他沒有感受到過。

在他面前,父親是不會笑的。呃,雖然父親在弟弟面前也是板著臉。但自己從小哪裡犯了錯,都會被打板子。而弟弟卻不會,弟弟只會被訓斥。這就讓史文麒感覺非常的不公平。

這就導致了兄弟倆關係不怎麼和睦,甚至,史文麒一度不把史文麟當兄弟。

做哥哥的史文麒想要父愛,做弟弟的史文麟想要母愛,兩人都希望得到對方擁有的。

史文麒還好,見到過母親是真不把弟弟當兒子而是當仇敵一般。所以,他不像史文麟那樣,那麼的渴望母愛。

畢竟,父親對他除了在管教方面更嚴厲外,和弟弟的待遇是一樣的。不像母親,看到弟弟和看仇人似的。

巳時末,史文麟跟著父親史鼐坐馬車出門,前往城南參加踏柳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