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戰士計劃”是“星際戰士計劃”的別稱。

而所謂讓人產生進一步進化的方式,還在理論階段,這只是“星際戰士計劃”一個很邊緣的專案。

總之巴洛破壁失敗了,現在姜宇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一下飛機姜宇就收到了這麼一份“大禮”,讓姜宇多少有了些疲倦,在酒店休息了一段時間,下午才去參觀“星際戰士計劃”專案組。

最初姜十六隻是這個專案的高階顧問,現在姜十六已經是該計劃的負責人。

因為宇航服的“肩負”專案進展很不順利,五年過去了,才給傳統宇航服減了1.7公斤。

而姜十六負責的機械外骨骼,以及智慧產品卻捷報頻出。

所以漸漸的,姜十六在這個組裡有了發言權。

作為負責人,由姜十六作為專案組的主講人,他先帶著姜宇去了宇航服小組。

一行人來到一件掛著的宇航服前,姜十六介紹道:“我多次建議,宇航服的研究不要太心急。

“最好是在製造中積累經驗,然後才能做進一步的完善。

“這是一個最佳的技術進步規律,可以設計出比較符合實際需求的宇航服。

“可惜星防部每次都說:我們沒有那個時間。”

姜十六搖了搖頭:“太急躁了,我們還有四個多世紀呢,怎麼就沒時間了?”

姜宇沒有對此做任何評價,因為之前他就提出過類似的意見。

姜十六繼續道:“雖然現在航天工程業比起之前發達了許多,但是宇航員的人數還是太少,宇航服這類產品也還暫時屬於小眾中的小眾。

“我認為在需求更為巨大之後,宇航服這類的技術性問題會自然而然突破瓶頸。

“不過那是後事了,為了方便宇航員在太空行動,我們設計了一款新型的雙感測系統,請跟我來。”

姜十六帶大家來到一座觀察室,觀察室對面有兩個房間,房間中間有一堵厚厚的牆壁。

在左面的房間,是一個外形跟真人相差無幾的機器人,有腳掌有手指,看上去很靈活的樣子。

只有腦袋跟人有巨大差異,是一個帶著護罩的攝像頭,那樣子就好像整個腦袋上就只有一隻眼睛。

右面有一個類似於跑步機的裝置,這個裝置像是個大寫的“L”,橫著的地方是跑步機的跑帶,豎著的地方是一個人型的凹槽。

凹槽看上去就像是從中間剖開的宇航服,雙手和雙腿有特殊的“袖筒”和“褲筒”。

此時正有個三十多歲的男子,在助手的幫助下鑽入這個人型凹槽裡,然後助手把後面的蓋子合上。

觀察室的牆壁上有一個顯示屏,可以透過儀器看到工作人員的動作。

他的四肢活動起來非常自如,甚至手指都很靈活。

等那邊準備妥當後啟動了裝置,男子穿著人型架子在跑帶上做什麼動作,牆壁另一邊的機器人就跟著做什麼動作,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間隔或延遲。

姜十六在一旁介紹道:“你們現在看到的,可不是VR眼鏡,配上四方位跑帶的那種遊戲系統。

“它採用的是最新的雙感測系統,比如工作人員一個抬手的動作,相關指令會在0.1秒鐘之內,感測到機器人的手臂上。

“同時機器人的動作也會反向感測,比如機器人面前有東西,它的手抬不起來。

“這個資訊也會迅速傳動到工作人員的裝備上,讓工作人員抬不起手了。

“總之從某個方面來說,現在的機器人,就是工作人員的一個替身。

“它不怕輻射,耐高溫、低溫,是太空工作的絕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