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半個世紀之前,胡廣寒就發現,引力不光是有吸引力。

它就像是電磁力一樣,也會出現斥力。

唯一不同的是,電磁力有兩極,或是互相吸引,或是互相排斥。

胡廣寒根據引力粒子和電磁力粒子自旋數的不同,認為引力應該是多級的,所以日常觀察中,幾乎全部都是互相吸引的觀察結果。

可是引力生成的原理是兩個物體互相交換引力子,所產生的吸引力。

在理論上兩個物體也可以透過排斥對方的引力子,從而產生斥力。

之前姜十六在設計JY101的時候,得到了許多靈感。

雖然只找到了對引力初級利用的門道,但是理論上來說,可以造出產生斥力的裝置。

不過要透過多次實驗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比如引力如果是三極的,那麼一極對二極、三極都有吸引力,要用兩個一極的力,或者兩個二極、三極的力,才能產生斥力。

當然,引力最有可能是四極,而且級數還在不斷地變化中,比電磁力的兩極複雜多了,。

只要不是機緣巧合下,遇到同一極的力,那麼引力就會表現為互相吸引。

姜十六做過幾次實驗,終於成功造出了斥力裝置,他立即將裝置量產,安置在了“黑方”底部。

同時在一百千米左右的高空中,有一個不停調整自己方位的大型工作平臺。

為了節省工期,姜十六直接把十艘大型飛船鑲嵌在平臺上,為平臺提供動力,維持平臺的位置。

這個高度,重力已經不是很大,普通的核動機就能輕鬆抵消來自地球的引力。

在平臺上有三十六個大型引力裝置,跟“黑方”上方的引力裝置相呼應,即便相隔一百千米,平臺也能給“黑方”提供一定的向上的力。

再加上“黑方”底部的斥力,按照姜十六的計算,足夠拉起和托起“黑方”。

等“黑方”接**臺後,在喪失力大部分重力的情況下,十艘飛船的動力,也足以把“黑方”帶到更遠的距離。

只不過在大氣層中的平臺,以及“黑方”底部的平臺,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姜十六調來了一座兩年前從PDC那裡買來的太空城,用整個太空城的核聚變反應堆,為平臺提供能量。

由於之前“水滴”的威懾,太空城的居民都逃到了地球上居住,太空城的能源被接到平臺上之後,到不用做人員疏散之類的處理了。

在陸地上,姜十六的專案組建了一個小型核聚變發電廠。

發電廠在建設之前,就考慮過這如果是個一次性裝置,實在太浪費資源。

於是這個發電廠被設計成,在反應堆停止工作,並冷卻後,可以拆分的裝置。

在姜宇的改革之後,太陽系國的效率非常高,姜宇來到地球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一切的準備工作。

姜宇在紐約參加完了會議,就立即趕到西北,去見證“黑方”的啟航。

隨著姜十六的一聲令下,在三公里外拿著望遠鏡的姜宇,突然感覺周圍好像發生了什麼變化。

烈日還是烈日,風沙還是風沙,只不過在沙子裡隱藏的蠍子、蛇之類的動物,全部從沙子裡出來,飛快的朝“黑方”的反方向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