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太空競賽結束後,兩個大國跟登月相關的飛船、火箭生產線先後停產,再去實現這個計劃就更困難了。

楊冬牽頭改良的鉛基反應堆,就是利用鉛元素讓核廢料繼續發揮餘熱,最終使核廢料的排放減少99%。

這種反應堆的起初的主燃料還是鈾,只不過是利用鉛元素讓主燃料產生的廢料發生第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反應,從而最大限度地消耗掉核廢料的殘餘能量。

而釷基反應堆的構想,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就有了。

釷基反應堆的優勢是,主燃料是比較容易獲取的釷元素,所產生的核廢料是傳統核發電站的千分之一。

但是因為鈾235能造原子彈,所以當時掌握了核電廠技術的各國,都沒有重視這個構想。

直到美國開始肆意地操縱油價、碳價後,新能源變成了後發國家必須攻克的課題。

楊冬能這麼快取得巨大的成績,跟本世紀初中國就開始注重發展核能是分不開的。

她介紹說:“目前我國探明的釷元素,夠我們用兩萬年!

“可惜啊!再過四百年,這片土地可能就要易主,這些資源也要變成別人的資源。”

說著話,她帶姜宇等人進入了一扇密閉的大門。

姜宇安慰道:“別這麼悲觀,就算是明天這片土地就要易主,我們也好好地過好今天。”

姜宇和十六也跟著進門,他們首先看到一個三層樓高的,像水塔一樣的裝置,這就是啟明星1的反應堆樣機。

有幾個身穿防護服的工作人員,在“塔頂”或者“塔下”的儀器前,似乎在做檢修之類的工作。

楊冬給他們介紹,那個凸出來的圓環塔頂,是整個設施的緊急冷卻系統,反應堆建在“水塔”的中部。

地下是緊急停閉系統,如果發生核洩漏,剛剛結束了反應的核燃料,會流到地下特殊材料製成的容器裡。

現在這臺樣機正在做最後的調控,等開始正式運作的時候,會釋放出大量的熱量,再把熱量匯入蒸汽生髮器。

之後的工作就跟火力發電站一樣,將熱能轉化為機械能,再轉化為電能。

一般的核發電站,都會並排著建許多這樣的“水塔”,然後在外面套上一個防止核洩漏的“大蓋子”。

十六則問:“更環保的可控核聚變專案,已經在努力地研發,為什麼還要升級核裂變電廠?”

楊冬介紹說:“因為可控核聚變的技術有了突破後,會優先應用到太空中。

“核聚變的燃料很容易獲取,是一種價格很低廉的能源,但是建新的核電廠總需要時間和成本的。

“相關部門做過規劃,大眾可能要在三十年到四十年之後,才能普遍用上核聚變反應所發出來的電。

“這是一次能源升級,不是說突破了某項關鍵技術,就能完成這個升級,而是需要一系列的佈置和調控。

“在這之前,核裂變電站,還要發揮餘熱。”

十六點了點頭,表示自己明白了。

接著楊冬又帶他們去參觀“人造太陽”計劃,一邊往那邊走,楊冬一邊道:“‘人造太陽’計劃從上個世紀就開始了。

“只是上個世紀末一系列的國際動盪,讓該計劃一直沒什麼進展。

“後來我國接盤了這個計劃,以此培養了大批可控核驟變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