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小強之所以義無反顧的來滬海歌舞廳唱歌。

就是他發現自己擁有彈唱歌舞技能之後,好歹也是戲劇學院出身,經歷過那些年的圈子。

明白這是改開之後整整一代天王天后都是從歌舞廳唱成名的短暫年代。

無數響噹噹的名字都在這個階段大紅大紫,奠定後來可以吃多少年的老本。

無論是撈夠了現金,買車買房投資收益,還是一直可以腆著老臉出來走穴撈金。

只有這一小段時間是整個國內商業歌舞最野蠻生長的階段,沒有那麼多包裝,沒有那麼多派系公司。

單憑唱歌,就能在歌舞廳賺錢發跡。

荊小強沒想過出名。

他從來沒把自己當成歌星。

可過去這接近五十天時間裡,滬海市中心的幾大歌舞廳裡,交響樂團歌舞廳絕對是人氣、口碑、體驗的第一名!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年輕歌手小強,用迪斯高舞曲起步,再用沙啞抒情的嗓音形成個人特色,最後還能用詼諧的敘事歌曲模式調節氣氛,這已經不是普通歌手能做到的事情了。

最重要還在於他這一系列外文歌曲,不但給同行樹立了難以超越模仿的門檻,在崇尚國際化的滬海,普遍崇洋媚外的這個年代,還真是山羊打了綿羊屁,騷氣又洋氣。

等到他開始用這種個人特色嗓音,挨著演繹當前流行的港臺歌曲。

其他還駐紮在滬海的歌手已經覺得相當挫敗了。

因為聽過小強唱歌,再到別的歌舞廳,都會覺得差點意思。

譬如說當時著名的駱中旭,後來大紅大紫的黃媽,這會兒都在另外幾家唱歌。

結果都找了理由離開滬海了!

成天被舞友來說那誰誰誰唱得怎麼樣,帶動氣氛又是一絕,您這是不是有點太做作了之類,很搞心態啊。

有電視臺之類關係的去平京,想賺錢的南下到粵州鵬圳,反正稍有名氣的這會兒都不想呆在滬海。

只剩下一些不出名的新手在各家支撐,看新學期開學以後音樂院校有沒有人能夠來頂上。

整個滬海歌舞廳行業都震動了,隱隱然有點當年程大家、梅大家唱紅滬海灘的味道。

來挖荊小強的人其實川流不息,唱片公司也來過不少。

可惜挖不動。

荊小強沒有其他歌手那種趁著當紅拼命找錢的心態,每天固定五首,唱完收工,不然能給多少?

兩塊錢一張門票,一個歌舞廳自己可能都才門票收入兩三千,場地、電費、樂隊啥的各種成本刨掉。

能給歌手一千嗎?

這年頭,歌廳唱歌,每天最多也多不到涉外酒店的健身小費。

至於唱片公司邀請發專輯,沒資格參與分成,能拿幾千到一萬就到頂了。

也爭不過滬海現在已經在合作的音像公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