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姑娘還是彪悍的,杜若蘭是掛在薪鄉演藝公司的大牌,工作關係全都在海外,回國就是休假。

除了偶爾去歌舞中心看看又沒啥事,早就把盤絲洞瞄好了。

去她爹那個蒲東的滬海影視城半路上,其實也屬於未來的蒲東地區有個古鎮。

完全仿照民國的臨海影視基地建設時,老杜轉悠了附近方圓幾十裡的好幾處水鄉古鎮。最後挑了這裡跟影視城共同發展,這樣影視城就不用耗資再重複建設。

據說是順著「元代海塘,明代鹽場」發跡,幾百年來逐漸形成「歌樓酒肆,商賈雲集」,是當時蒲東平原上第一大鎮,繁華程度一度超過滬海縣城。

呈工字型分佈在河浜兩側的古建築群有一公里多長,

小橋、流水、人家、長街、茶樓、老店、小廟與古寺,共同構成了一幅江南水鄉標本。絕對適合各種古裝戲、民國戲拍攝。

早開始逐漸把古鎮裡的居民逐漸搬遷外撤到鎮外新建的住宅樓區,這年頭大多數人還是願意住三室兩廳帶衛生間廚房天然氣的新式樓房,那水鄉古鎮說著好看,潮溼陰冷又不方便。

所以去年住宅區完成後搬了七八成,按照跟當地簽署的協議,絕大多數地塊房契仍然歸原房主所有,再以五十年租期、十年一核價的方式整體租給了影視基地集團公司運營。

第一次給了安家費搬遷費之後,每個月都有幾百到上千元不等租金可收。

不願搬遷的留下來也能拿到租金,但前提就是得按照民國時期的原樣穿著生活,不能有現代化電器暴露在外面,如果參與拍戲還有額外補貼可拿。

所以不少搬出去住的居民,白天都回來「上班」,沿街開鋪子的、打牌的、經營小作坊的依舊保持生活節奏,也就給古鎮保留了煙火氣。

這兩年舞美專業、文物專業招來的專家都在對整個古鎮到處做舊化翻修。

近代史上幾經興衰,現在的古鎮早已褪去舊日的繁華,但成片的古建築,庭院深深,宅園相連,滿滿的江南風情。

已經有兩三部戲在裡面分頭拍攝了。

羅莉更是準備把這裡當成自己寫古裝拍古裝的據點。

荊小強和杜家現在哪裡還會在意把整個古鎮搞到自己手裡當大地主,真以為新社會不記賬嗎,好處都攬到自己懷裡遲早翻臉。

所以擺明了只是拿這個專案洗資金,花美元來修繕恢復古鎮,讓當地鎮府跟居民得好處,影視基地只要這個產業運轉起來,就能不斷呼叫外資「拍戲」,外匯進入就跟荊小強無關了。

但這是座擁有二十多座石橋和十多座馬鞍水橋的大鎮,人口巔峰上萬人。

既有十來戶成規模的三宅四院大戶人家,也有密密麻麻的小百姓平房和連成片的高低錯落臨街歌樓酒肆。

老杜兩口子都不用私人買,掛在影視基地名下買了幾套手續很清晰簡單的當基本盤。

既有一座清宣統年間四進式院落,共有房屋48間的大宅院,充當影視基地辦公場地和自家拍戲最常用的場景。

兩口子在附近另一套「前店中宅,跨河花園」的精緻小院生活,修繕好了絕對比在海邊那個新建的民國街舒坦,外面鎮子生活氣息濃厚啊。

杜若蘭去年回來跟爹媽住了段,她媽早就把好地方給女兒姑爺捂上。

臨河橋頭一棟幽深的三層磚木結構古樓,吊角飛簷,雕樑畫棟,還有全套古傢俱呢。

所以說再好的制度,再好的革命均貧富,只要這麼一兩代人過去,總有聰明能幹勤勞出頭的拉開距離,又把好處積攢給下一代了。

人性永遠都無法隔絕啊。

可能杜若蘭

打算把師父睡了,也是因為這次回來看見她媽已經按照她見多識廣的要求,把老建築改造得舒適美妙,編了個理由就把荊小強誑過來。

大白天呢,就在青石板老街邊,不起眼的斑駁白牆小巷門。

進來才能看見午後陽光熱辣辣的照在後面的院落門口,吱呀響著推門進去,白牆青瓦的小院落裡,三層木結構小樓乾淨整潔,一樓堂屋直接能看透對岸的河邊垂柳。

杜若蘭轉身上門閂的時候就有點手忙腳亂了。

荊小強仰頭觀看一番,巴掌大小院角落裡的芭蕉樹,苔痕上階綠的清新,都是整修極好的樣子,心裡還有什麼不明白:「這就是你的新房啊。」

杜若蘭勇敢的抬頭挺胸,嗯!荊小強眼花。

在海外表演的時候不是爆炸頭就是染成繽紛的長髮,現在卻編了部分辮子箍在頭頂,看著像在烏格蘭學的俄式風格。

披散的長髮烏黑順直,加上濃密的劉海顯著那盤發竟然有幾分成熟的小婦人氣息。

杜若蘭本來就是鄰家女孩式的親切嬌媚,這兩年主打海外,無論妝容還是膚色都深了不少,跟國內流行的一白遮三醜恰恰相反,甚至有點刻意加深的狂野味兒,淡化了很多亞裔華裔的種族特點,像南美姑娘。

更襯著雙眸白皙如雪,還有在北美花大價錢矯正過的一口白牙特別晃眼,好大·····可能還是襯衫領口太有吸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