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的前廳,牆面各種藝術造型飾面,也儘可能在提供更好的聲樂迴響。

這才能讓儘可能好的音響器材,擴散出最還原真實的聲波。

畢竟很多時候的露天交響音樂會,的確會讓音樂震撼力打折扣。

所以哪怕排隊長龍已經在前廳按照分隔指示繩,貪吃蛇一樣的轉了很多道彎,密密麻麻都是人,卻沒什麼嘈雜喧譁。

所有人都在靜靜的享受這份“排隊”時光。

買到票也捨不得走,繼續坐在臺階上,陶醉於《貝多芬第五命運交響曲》帶來的頑強意志力薰陶。

每天都列出來播放曲目,還有關於曲目的介紹宣傳卡放在入口處。

再鬧騰的人,走進這個所有人都在身心享受的音樂空間,也會不由自主安靜下來。

荊小強從未輕視過古典音樂的深厚魅力,只是他要打破那種唯有極少數人能享用的怪圈。

當然他也不進去打擾這樣美好的空間,悄悄欣賞一會兒,在被路人認出來之前,順建築後面角落的內部通道直接進入。

前廳的一切設定比起大小兩個內廳,必然是小巫見大巫。

整個音樂廳受到聲樂傳播限制,都不會很大。

主廳比國際慣例稍微密集點的一千八百席極限佈置,為此座位都狹窄了點,但對於人口眾多的內地,荊小強覺得有這個必要。

先解決更多人能聽到的問題,再說坐得舒服與否的細節。

五百人左右空間的小廳,就沒有固定坐席,每次按照不同演出特點佈局座椅。

都是須藤紗希她二叔親自操刀的聲學設計,輸送那麼多經紀人提成,總能換來些友誼福利吧。

不過荊小強拒絕了她二叔最初準備透過安裝底部彈簧阻振器的方法,將音樂廳建成全懸浮結構的高階方案。

這跟中森錄唱片時候摳細節、搶節拍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一樣,焦盆人最喜歡在這種較真兒的地方花水磨工夫,可吹毛求疵從來不是荊小強的風格。

儘可能在施工中做到細緻就行了,那種成本太高的做法投資回報率太低。

外牆從一開始就按照荊小強自己的設計做了雙層隔音,也就是兩堵25厘米厚的牆面之間保持40厘米空隙,施工的時候還專門招了批各自瘦小的工人保證內牆間隙完整清潔,一點垃圾都不能留下,避免以後在封閉的牆體裡產生共鳴。

最後把重點放在整個音樂廳的牆面反射率上。

她二叔又要求用北海道的什麼扁柏木來做牆面裝飾,荊小強認同各類材質有不同反射率,不同品種的木料也有不同的效果,但不獨獨是你們焦盆的木料才行。

找幾塊樣品過來,聯絡林業大學的專家測試含水率、軟硬度、吸音效果之類的資料,在內地廣泛尋找。

為此不惜花錢買一套人家的木材處理裝置過來,全套技術就學到手了。

這裡用完就拖到鵬圳歌劇院去用,用完正好拉回來給大劇院做內壁,接下來國內還會有層出不窮的類似需求,荊小強很篤定,哪怕再崇洋媚外,總會慢慢都國產化。

現在走進大小廳都是那種全木質結構裝修,跟個桑拿房似的。

還帶著淡淡的木香。

而且兩個廳的地面有升降系統,這樣能夠保證舞臺隨心換,既可以在整個大廳中央升起來四面圍觀獨奏的鋼琴、小提琴,也可以在端頭呈標準舞臺狀,放整個樂團。

所以未來完成的大劇院舞臺跟現在音樂廳臨時用作歌舞劇表演,有本質差別。

完全體的歌舞中心,這裡就只接待各種樂團表演,同時還可以兼做最大型的錄音棚,這都是很賺錢的門類,光是一年給電影配樂就不少賺。

這必然也是未來港產西片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