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傑哥同樣是從內地出來的心態。

當然能聽出來荊小強刻意迴避中國、內地字樣的說法。

故意用上華人這些模糊符號的詞句,就沒有那麼強烈的身份區分感。

的確,回到這個神仙打架的港臺娛樂圈,也是港片最輝煌鼎盛的時期。

荊小強感受最強烈的,恐怕還是兩岸三地這種對祖國的認同感。

炎黃子孫、華夏民族的血脈相連,在這場災難發生後,體現得淋漓盡致。

和荊小強二三十年後隔著大洋看見的鬧劇截然相反。

這裡面固然有各種外部勢力渲染影響,也有巨大地位形勢轉變引起的心理落差變化等等各種原因。

肯定不是那麼單一。

但民族認同感總歸是淡薄了。

可這是無法改變的自家人,手心手背都是肉。

喊打喊殺喊拋棄滾蛋的是小孩子賭氣做法,與其說未來治癒傷口,不如從現在就儘量做些自己能做的融合推動。

荊小強就是這麼簡單的想法:“沒有掠奪,沒有傷害,這不是一場零和遊戲,美亞之花發展壯大,就讓別的電影公司一定萎縮損失嗎,你可以不參與到全球市場的突破,專注於港島市場、右岸市場、東南亞市場,我估計跟你爭奪的同行還更少更輕鬆了,但我要說的是,hk電影人積累了幾十年,如此才華橫溢,如此產業完整,難道就沒有一點雄心壯志嗎?”

在荊小強的人生看法裡,為什麼後來兩岸三地的關係一地雞毛?

還是個錢字。

內地窮的時候,各種仰望港澳臺,隨便一個商人到內地都是皇上皇,連貨車司機佬都能隨意的在鵬圳養小老婆,這種尊崇感當然很爽。

地位逆轉之後心理反差其實都還在其次,關鍵是收入萎縮了。

這幾天為什麼小小一個港島,捐款能比全世界還多幾倍。

除了民族認同感,主要還是有錢富裕。

後來變成那個樣子,何嘗不是內地不再只守著hk這條唯一的國際貿易通道。

富裕了幾十上百年的港島,習慣了吃得滿嘴油,還高高在上的自認為都是自己勤勞能幹,逐漸開始窮兇極惡了。

窮才是造成一切矛盾的原罪。

好比這會兒國內為什麼那麼多優秀人才出國留學就不回來,還不是巨大的物質差距和經濟水平、科研水平差距造就的選擇。

寒窗十年學富五車,是村裡唯一的希望,是家裡未來的主力,難道回去挖煤礦?

明明有這樣的才華可以過上美好生活,單憑一點點家國理想就要回去吃一輩子的苦。

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有極其崇高的理想信念吧。

在看不到改開會帶來什麼樣巨大改變之前,大多數人就是跪在這個窮字面前。

整個hk電影界從九十年代之後走下坡路,過了二十年的主演還是這幾年的老面孔。

可不還是倒在個錢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