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荊小強本來很想拿背後的電視塔說事兒。

蘭玲帶回來的報告裡面,有常丹琳對目前湘南電視臺的分析。

還沒滿二十歲的常丹琳大專都沒讀完,這半年一直在鵬圳守著外景地建設,張羅劇組,拉扯整個電視劇的拍攝,據說麥培薇過去看了就想把這姑娘要走做副手!

但常丹琳表示老孃是湘南人,跟著小強不去給資本家打工,現在做的一切也是為了讓湘南電視臺能改頭換面出彩。

換句話說她爹媽在單位也能有面兒,更有效益。

就像之前國內電影發行全都被拿捏在有關部門手裡,所有制片廠、影業公司都賺不到錢,除了偶爾出現《雪原谷》這樣的爆款才能分點羹,所以今年開始分權。

電視臺更慘,各省各地基本就是個磚兒臺中轉站,什麼資源都被磚兒臺捏在手裡,而且各省臺還天然沒有抵抗力。

因為地球是圓的,電視訊號無線傳播就只能在高處,越高自然覆蓋面越大。

這就是滬海臺斥巨資修這個電視塔的原因,修了才能徹底覆蓋整個滬海地區,甚至周邊八十公里範圍內都能收聽收看。

而磚兒臺是衛星臺,可以輕鬆覆蓋全國,這特麼誰打得過?

湘南地區則因為山區眾多,省臺覆蓋面更慘。

傳播不開就沒收視率,沒收視率就沒廣告投放,沒廣告投放就沒錢發展,走進死迴圈。

現在電視劇拍出來正在後期編輯製作,比電影簡單得多,那麼就要考慮盜播的問題,她結合滾社搞的電視節目收視率調查公司就要開始試執行。

這樣才能保證湘南臺放了,再賣給其他省臺放,儘可能賺錢。

荊小強卻打電話問她:“那有沒有可能去爭取湘南電視臺上衛視呢?現在不是已經有幾個西部偏遠省份和磚兒臺上了衛星電視嗎?湘南能不能爭取到這個呢?”

這對荊小強來說是個順手拼縫兒的事情。

上輩子他98年出國的時候,貌似已經有不少省臺陸續上星,也就是說這事兒可與不可都事在人為。

大多數這個年代的事情,其實都關乎於有沒有人敢擔責。

上面是鼓勵各種創新開放嘗試,空白機會非常多。

湘南臺後來能成為國內娛樂業的扛把子,還是有些彪悍本性在裡面的。

常丹琳就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湘南電視臺只要上星,那就是全國播放,電視劇廣告就能達到和磚兒臺一個級別的覆蓋。

荊小強開導她,廣告價錢可能前期不如磚兒臺,但市場會慢慢證明當硬體水平都一樣了,磚兒臺反而是受限制比較多的那個,湘南臺只要銳意進取,敢於創新吃螃蟹,不就搞活了?

所以湘南臺現在的關鍵在於能否搞定上星資格。

常丹琳立刻返回湘南去找那些叔叔阿姨探討工作。

大多數時候固然有各種二代做大死坑爹媽,更是堵住了各種普通人上升的機會,但如果遇見真有能力的二代做事還是方便很多。

況且還有明姐的老公,現在作為湘南副臺長也聞訊打電話過來探討這一步的得失。

在荊小強這裡當然知道有百利無一害了,省臺上星搶了先的絕對吃到肥!

之前上星的幾個省臺,都是偏遠遼闊地區為了節約建設差轉檯的成本,自身又不具備創新能力。

湘南電視臺簡直一拍即合,據說已經開始“運作”。

相比之下滬海呢,做專訪之前看見電視塔聊了幾句,袁嘉介紹其實十年前就遞交了申請,然後這樣那樣的手續、撥款直到前年才開工。

也就是說十年前無比正確的決定,十年後其實已經不太合時宜了。

於是這座聞名遐邇的電視塔,必然會讓滬海臺對上星不太感冒,因為一旦上星不就證明這座耗費巨資的塔多餘嘛,誰擔得起這個責?

這倒也談不上追責,畢竟哪怕到現在93年,也沒人敢說上星會怎麼樣,而且電視後面還有網路時代這個巨無霸,網路時代後面又有行動網路這個人手一臺終端的局面。

電視臺除了覆蓋訊號的功能,在全世界也大多都是風景名勝旅遊點。

不過時代就是這樣一環扣一環滾動下去,明擺著滬海臺會在衛星電視時代落後了。

但荊小強的情商還是不至於在滬海臺的節目上談這個。

他談電視塔旁邊隱約能看見的“濱江花園”:“沒錯,無論拍電影還是出國表演,我們都賺了些錢,但我始終記得有位長輩的教誨,與其說創造財富,不如創造更多人的就業機會,所以我們響應國家開發蒲東的號召,到蒲東來修住房,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醫,勤者有其業,勞者有其得……後面我不記得了,但這是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我們正在經歷的就是這一連串改革中的時代,好了,這裡我要引用狄更斯的那句名言,對每個人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