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慢慢喜歡你》。

荊小強沒咋公開唱過這首情歌。

當時羅列這首歌是給中森論證不要過於摳細節,用感情演唱,用詞句來薰陶情感。

《同桌的你》也能做到,但太簡單太極端,太有校園民謠的獨特氣息。

而《慢慢喜歡你》就是忽略掉演唱者那些過於精細的花招,淡淡的用旋律和歌詞來勾勒畫面。

這就是荊小強徵服中森的論點,真正的高手是去展現,而非表達。

特別是那種矯揉造作的表達技巧,簡直就是自得其樂的顯擺。

杜若蘭恰恰是完全受到荊小強的影響。

從她第一天開始跟著餘舒凡學聲樂,聽到的卻都是荊小強的歌聲。

就好像她每天打沙袋、扎馬步練基本功,但看到的都是頂尖高手的風範,自然眼光就極高,又極為踏實。

現在唱來都是絕無花裡胡哨的轉音、轉調:

“晚餐後的甜點就點你喜歡的吧

今晚就換你去床的右邊睡吧

這次旅行我還想去上次的沙灘

球鞋手錶

襪子和襯衫都已經燙好

放行李箱

早上等著你起床……”

有些人寫歌詞,喜歡各種華麗辭藻,讓人不明覺厲的感覺好有文化。

殊不知堆砌才是最容易的。

這樣用生活中小細節打動人,讓人立刻有了畫面感。

透過音樂看到了影像,而不是計較幾分音符,情感節奏這些專業領域的東西。

每個人都在生活,但能把其中細節精準提取出來,才是高手。

而杜若蘭的演唱就符合這種敘事風格,淡淡的不疾不徐。

將情感揉碎,融化在唇齒髮音中。

杜若蘭還有個最大特點,她唱歌習慣於脫麥。

這是歌舞劇表現的基本要求。

哪有舞臺上唱跳還拿著麥克風,甚至戴耳麥的。

所以她的胸腔共鳴從一開始就走的專業路子。

這也是荊小強被啟發到的關鍵點。

普通人,只要沒有器官缺陷,不求能夠唱詠歎調,起碼能用共鳴發聲唱歌,那味兒已經超凡脫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