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6、無意捲動的風暴(第1/3頁)
章節報錯
滬海有幾千棟老洋房,但絕大部分都在建國後的各次運動中收歸國有。
不是成為各種單位用房,就是很多戶人住進一棟成為集體用房。
哪怕二三十年後各種解封,也只有不到百分之十能在世面上流通。
而且不少集體居住的老洋樓是樓上樓下每間有不同的產權,要買一套房跟集齊一套盲盒那麼困難。
放到九十年代初,這個連商品房的觀念都很難在老百姓當中推廣的時代。
這種猛買老洋房的做法,的確有點醒目。
這是在重新強調私有制嗎?
而且還是外國人來買我們的房子,政策允許嗎?
這背後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交易嗎?
記者們會下意識的這麼詰問。
為什麼九十年代成功的那些企業家很多都有做過記者的經歷,就是他們見多識廣還在工作過程中接下了不少人脈。
他們也是最容易定體問、對現狀提出質疑的群體。
輿論監督本來就是他們的職責之一。
好在成叔聯絡的這些老洋房,全都是跟徐園、費家這種類似,是之前沒收地產,後來平凡政策歸還的房產,然後改開後又紛紛出國急著脫手。
這時候就顯著當初荊小強那套比較麻煩周折的購買方式好處了。
港資公司購買地產,但大股東是荊小強這個“滬海人”,在購買過程中還輸入了不少外匯。
在一切都摸著石頭過河探索的年代,荊小強很認同成老太教導的話:“有些事,不上稱四兩重都沒有,可一旦上了稱,一千斤都打不住。”
所以只要是不以zz為業的人,最好遠離zz。
因為講究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朋友的zz,隨時都在因勢利導。
普通人跟不上節奏,指不定什麼時候就成了炮灰。
譬如現在,就像穆春雷給陸媽媽點醒的那樣,這會兒正是中日友好的超級蜜月期,這種民間交流絕對是大好事。
兩邊新聞裡出現都是在烘托氣氛,能帶來巨大國際效益的那種。
所以記者們只要稍有疑問,幾乎得到的都是這種回應,還不趕緊從民間友好這個角度來解讀宣傳?
再說中森明萊也當著記者大大方方的解釋了,她是因為荊小強專門來滬海排練歌舞劇的。
整個亞洲目前在歌舞劇方面最頂尖的就是荊小強團隊了。
宮澤理蕙和天海希佑小姐來到滬海,同樣因為要參與這個目標走向百老匯的全新歌舞劇。
焦盆記者們當然知道這個分量,集體高潮。
而滬海記者們也終於咂摸出來味道,這難道不就是中日藝術友好交流的經典案例嗎?
這個時候最稀缺的優秀題材。
尤其還是以我們為主,以荊小強為主,還不使勁狂吹彩虹屁?
中森明萊那種溫和謙遜的合作態度更讓滬海記者都受寵若驚,對他們帶來的翻譯,各種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完全把自己當成滬海媳婦的那種配合採訪。
這跟目前大部分都牛皮哄哄的港臺明星們形成鮮明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