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悻悻,甚至能跟他們日常生活中一些片段對接起來。

音樂學院嘛,多少會參加一些宣傳活動,華而不實的務虛場面沒少接觸。

可荊小強平靜敘述:“伱們不知道63軍是做什麼的嗎,在第五次戰役最艱難的時候,所有人都在戰略性撤退的時候,63軍奉命阻擊後面的追兵,他們手中每一口吃可能就是多一點點力氣,多打一個小時,能多拖住一個追兵,就多活一個撤下去的戰友,那個晚上的那些男人們大機率的都死在那片異國他鄉了。”

音樂學院教學樓前好多人,這一刻真正的鴉雀無聲。

從內心都被震撼到,有些人甚至已經無法抑制住淚水流淌。

荊小強還是平鋪直敘:“因為連續後撤三天三夜,其中的艱難困苦可想而知,讓她覺得戰爭的苦難已經夠慘烈了……”

“她卻沒想過她能活下來,就是那些逆行的胸膛擋住了子彈。

她搞不清那些人犧牲和自己活著有什麼關係,她也沒打算搞懂……

她只記得我逃命都餓了,你們有吃的卻不給我。

我也差點死在鬼子的飛機大炮下,我運氣好我活下來,你們不過是運氣差,很公平,打仗就這樣,但我餓的時候要吃的你們卻沒給我,是這個邏輯嗎?”

聞訊趕來的周晴雲和院領導們慢了點,但站在人群后面,自然也聽到了荊小強講這個故事。

恐怕也是和穆春雷一樣的感到匪夷所思。

這是二十歲年輕人該有的思想厚度嗎?

全場那麼多同齡人,這一刻除了默默搖頭,居然沒人吭聲。

彷彿怕驚擾了那些英靈,似乎周圍的鳥語花香,校園校舍到處都被籠罩上了寧靜祥和的幸福光芒。

荊小強不暗示不比喻:“大多數人站在歷史長河的程序中,根本都看不到方向,能隨波逐流而不是被吞沒已經算是有能力了,所以珍惜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彈鋼琴的你就好好彈,別去工業上亂吱聲,唱歌的好好唱,別去農業亂指揮,我們作為平凡人,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情,客觀的對待每一件周邊事物,相信國家,相信時代,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也就是在時代變革中遇見不那麼公平的時候,有更多更好的選擇,這就是我們普通人應該面對的積極人生,而不是動輒去抱怨、嫉恨別人,做好自己。”

女鬼子是從外面突然接二連三再迅速連成片的回應:“明白了!”“謝謝小強……”

有些詫異的從教室走出來。

看到外面群情動容的場面,才終於有了感受:“我要抓緊時間學漢語,才知道你到底給大家說了什麼了不起的東西……”

因為等下課以後離開音樂學院時,甭管師生遇見他倆,都會非常尊敬的給荊小強行禮示意。

那種發自內心的尊重,和來的時候,在戲劇學院的感受,差別很大。

但荊小強怎麼可能給她講這個故事呢。

糊弄她自己琢磨吧。

周晴雲自然是滿意又放心,可能這也是她一點都不在意甚至有點縱容荊小強那點私事的原因。

這孩子成天考慮的大事情太多了,放鬆下怎麼了?

也許就是她這種音樂大家,經歷過各種跌宕起伏,才明白荊小強這樣名聲在外,卻又獨立不被收編的狀態,是多麼的如履薄冰。

藝術家如果真的成了喉舌,那就不是藝術了,大喇叭而已。

這樣的教訓還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