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在後世的很多人眼裡,報紙已經是個很過時的東西。

其實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說,他們旳資訊獲取途徑,跟六七十年前沒太大區別。

除了多電視、廣播這兩種還比較有限的方式,六七十年前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標誌就是辦報紙。

紅軍時候也是走到哪裡,油印的報紙必須要宣傳到哪裡。

哪怕到九十年代,好多田間地頭,鄉鎮校園,報紙依舊是唯一,也是資訊量最大的傳播來源。

君不見九十年代幾乎所有的球迷,都是伴隨足球報和體壇週報成長起來。

所有中老年則主要是透過參考訊息來獲取國家政策風向。

縱觀整個九十年代,恰恰沒有出現一份報紙來引領音樂風潮。

荊小強馬上把這件事跟穆春雷、周晴雲、陸曦她媽分別通報了下。

三位長輩都是異口同聲的激賞不已。

對的,以荊小強目前在音樂上的國內知名度,一份報紙作為陣地,可以極大的擴張影響力。

有百利而無一害!

實際上荊小強自己沒吭聲,這背後的發展軌跡他清楚啊。

大概就是00年左右,就得琢磨著把報紙做成網頁版,然後再過幾年就要琢磨著上手機移動版。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從音樂網站到手機音樂播放或者音樂論壇app,他肯定會實時做出調整跟上科技浪潮。

一定不會讓這份報紙落伍,無論是用什麼樣的形式,牢牢佔據風口浪尖的主導地位!

想想吧。

如果沒有這份報紙,荊小強現在再牛逼,一年一張專輯,那又如何?

在全國範圍內名氣再大,賺再多錢,能影響改變的始終很有限。

始終只是個舞臺上的歌手,只是個賺錢機器。

沒法獲得真正的影響力。

在荊小強不願意身背官職的前提下,這是最好的中間道路。

只是對於他這個大家一致贊同的方向,三位長輩提出了三種完全不同的實現途徑。

穆春雷最強調要從音樂擴充套件到文藝,相容幷包的全面發展,由滬海市牽頭搞出百花齊放的大格局,這方面他當然能從滬海是那邊搞定刊物編號。

周晴雲卻認為要專注在音樂上,走音樂學院的專業報刊道路,成為行業內公認的學術陣地,她有信心也有關係把各種校內刊物手續拿到。

最後蘇明敏才是最清楚荊小強的:“怎麼可能把這樣的音樂報刊放在滬海,這個道理你問下成老先生就明白了,至於音樂學院專業刊物那也太小瞧了你的志向,走文工系統才是最靠譜的,文工團獨立於官宣系統之外,能夠給你提供最堅定的保證,你跟曲老,李團他們彙報下,高校搖滾社本來就是他們幫你牽頭的,這一年多都看著你做得讓人放心,我想是沒有問題的。”

不需要問成老太,穆春雷只是稍微那麼在市裡面提了下,就有好幾個部門趕著想承攬這個專案。

這是巨大的業績啊。

荊小強反而立刻退縮了,身為百老匯工會特別專員,他很明白這種輿論工具一旦被當成鬥爭槍桿子,那就是見血的刀,非常非常鋒利跟危險。

可他明明只想做音樂,只想讓更多人聽到更好的音樂,所有的出發點只是最基本的音樂影響力。

這是有巨大區分鴻溝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