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種反差,會讓純粹的戰爭場面一下拉昇到哲學高度!

可最讓觀眾們驚訝的還是這首《natural》版本的嘶吼唱腔!

這首英文歌曲如果放在國內上映時配樂,會顯得非常出戏,國內觀眾會感到非常莫名其妙。

但現在焦盆觀眾本就是聽的中文對白,日語英語雙字幕。

甚至會覺得這部電影充滿了國際範兒!

而且國內絕大多數觀眾聽了可能都會皺眉的搖滾唱腔。

在焦盆觀眾聽來就是充滿了絕望又爆發的情緒。

他們很能夠欣賞這種情緒。

“……當你站在懸崖邊緣,抬起頭面對,因為你,生來如此!”

聽聽這詞兒……

老實說,這種男女主角都以身殉爆,和侵略者同歸於盡的結局。

國內觀眾被革命電影鍛鍊了幾十年,都還能勉強接受。

東南亞觀眾非常不滿這點。

他們就像後世的觀眾習慣了舒坦,憑什麼我看電影還要添堵,還要看男女主角命喪黃泉沒個好下場。

hk觀眾都不爽。

好多都說不想看結尾,不如留個開放式結局。

好比龍哥、星爺的電影,基本上都是皆大歡喜的收場。

但焦盆觀眾就太習慣了。

他們甚至非常欣賞這種短暫又絢爛的生命光輝。

所以暴躁的搖滾唱腔到了高潮之後,忽然滑落,來上幾句悠然的溜溜調兒……

“世間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地愛喲

世間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地求喲

月亮彎彎,任你溜溜地求喲……”

一下就催淚了。

天啊,這多像櫻花凋落之前的美妙啊。

愛過嗎?

愛過……

那就行了。

毀滅吧,趕緊的,累了。

爆炸的最後瞬間,抱著女配角的男主人公,嘴角居然泛起一點笑意。

全場淚奔!

如果說荊小強他們從立項到拍攝整部電影,都沒打算樹立什麼高階趣味。

這一刻,就靠這段配樂,把整個電影結尾的格調都昇華了。

和哪國侵略無關,和什麼民族也無關。

只是普通山野的戀人,卻被時代車輪碾壓的那種悲壯。

昭和時代的這種電影作品很多。

焦盆觀眾也很懂得欣賞這種悲壯。

後來的影評都寫到:“羅伯特的表演,點睛之筆就在他演唱的這首歌曲最後這點變調,表達內心最抽象最複雜的影象,卻又那麼簡單:明知會散落,仍不懼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