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去學校上課,要是比較短而且只有幾句的古詩的話,背住倒是不難。

但這首《蜀道難》明顯不屬於容易背的那一種。

“你們在座的到現在有誰還能背得了這一首文言文?”

白羽看向了其他人。

何炯他們也沒有想到白羽會突然問向他們,除了何炯本人其他人皆是搖頭。

何炯:“太久沒看了,已經忘得差不多了,現在背的話一半左右吧。”

要知道何炯他以前也是一個學霸,背一首文言文自然是難不到他。

而黃三石的話,雖然也是一個老師,但他是教戲的,只記住幾句比較出名的。

白羽點頭,繼續講道:“大家都知道《蜀道難》的作者是李白吧。”

“李白,別跟我說有人不知道他啊,我國曆史上唐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而這首《蜀道難》是就是李白最著名的的代表作品之一。”

“這一首詩,全詩共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給人以迴腸蕩氣之感,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詩中諸多的畫面此隱彼現,無論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峰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宏偉,其境界之闊大,確非他人可及。”

“我來給大家背誦一遍,《蜀道難》作者李白。”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親眼看著白羽連詩都不看一眼就全背下來的眾人,心中皆是感嘆。

看看,這還是人嗎?

這首詩是高中時候背的,也就是說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

這還能一字不落的背住,並且還深情並茂的朗讀。

白羽背誦完後,不管其他人心中有多震驚,繼續說道:“深入解說這首詩之前,我們先來談一下這個李白。”

“一說到李白,大家就知道,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而且寫的是一般都比較誇張。”

“這首《蜀道難》,更是將誇張運用到了極致。”

“無論從哪個藝術角度衡量,《蜀道難》都堪稱是他的代表作,它集中體現了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和作者的創作個性。”

“首先是感情強烈。別的做的一般都是,寫到一半過後才開始表達出感情,但我們的李白他偏偏就不走尋常路。開篇就以【噫籲賊!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強烈詠歎,奔騰直瀉,抒發出他對蜀道高峻艱險所感到的驚愕、感慨,而後。”

“而且,在詩的中間和結尾,他又兩次重複了這一詠歎,將自己的強烈感情籠罩全詩,給人以一唱三嘆,迴環往復的感覺,讀來令人心潮激盪。”

“其次是誇張極度。誇張是詩人常用的藝術手法,然而,李白的誇張與眾不多,他往往把筆下的事物誇張到極度,而且動輒用千、萬等鉅額數詞來形容修飾。如【白髮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輕舟已過萬重山】等膾炙人口的詩句,都是典型的例子。”

“就《蜀道難》而言,他的誇張也到了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別人說登天最難,而他卻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成語有云,談虎色變,他卻道【蜀道之難】、【使人聽此凋朱顏!】;民謠相傳,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筆下竟成了【連峰去天不盈尺】。”

“為了強調秦蜀交通阻隔時間之久遠,他說是【四萬八千歲】,為了突出青泥嶺山路之盤曲,他說是【百步九折】;而為了顯示蜀道之高聳,他甚至誇張說連為太陽駕車的六龍至此也要掉頭東返……這些極度的誇張,雖不符合事物實際,但卻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艱險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凜然氣勢。”

“再次,想象豐富奇特。李白在這首詩中的想象力是驚人的,超越時空限制,不受任何約束。”

“從蠶叢開國、五丁開山的古老傳說到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的可怕現實,從六龍回日之九重雲霄到衝波逆折之百丈深淵;既有百步九折、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的各種圖景展現,又有悲鳥號、子規啼、砯崖轉石萬壑雷諸般音響激盪;甚而至於還有【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的切身經歷、實地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