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府。

斜陽西下,餘暉照在庭院中。

石亭裡,韓茂和蔡琰面前擺著筆筒、墨硯,攤開著一捆捆筆墨未乾的竹簡書。

二人坐在石凳上,手中各持一支毛筆,全身貫注的,在一個個空白的簡牘上,書寫起來。

韓茂寫完一捆竹簡,放下毛筆,他看著蔡琰文靜的在簡牘一筆一劃,娟秀的字跡。

透過這三天下來相處,他不得不佩服,蔡琰真是博學多才,強學博記,有才的奇女子也。

就拿這毛筆來說,不是蔡琰跟他說,他都不知道,原來早在春秋戰國前,就有使用毛筆。

但,當時的毛筆技術不好,書寫緩慢。

名將蒙恬,也是筆祖蒙恬,他不光改良了古箏,還改良了這毛筆,他用兔毫筆取代了舊時毛筆。

因為兔毫毛筆好用,比刻刀簡便,快捷,漸漸使毛筆,走入千家萬戶讀書人的家中,取代了刻刀的地位。

發展到漢代,已經在筆桿上刻字、鑲飾的裝潢工藝。

蔡琰父親蔡邕甚至著有一部《筆賦》大作,裡面詳細對毛筆的選料、製作、功能等作了綜合評述。

可以說,蔡邕這部《筆賦》,結束了漢代以前關於毛筆,沒有任何文字描述和評述的歷史。

“韓郎,你這標點符號的標準化,規範化,統一化運用,確實比鉤識號要好一點,清晰一目瞭然。

不過,鉤識號從秦運用到現在,也有它的獨特之處,長期養成的習慣,根深蒂固,短時間難以改變的。”

蔡琰又寫出一捆竹簡,她抬頭充滿喜悅的看著韓茂,想了想鉤識號運用多年,又有些氣餒說道。

“昭姬,不用著急,慢慢來,這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長期持久。

我相信只要我們一直堅持做下去,肯定能看到,這標點符號,推廣天下的一天。

更何況,我們不是有更好的,可以將之推廣天下之人嗎?”

韓茂看著有些氣餒的蔡琰,鼓勁道。

昨日,他和蔡琰討教書中之意,開始還是抱著拉深關係的念頭。

但很快,他就深陷其中,他發現有些語句,他理解和蔡琰的差異很大。

這是認知的差異,漸漸的他發現,有些句子間,沒有斷句。

雖然,也在用秦朝沿用至今的鉤識號,但鉤識號數量有限,只能表達幾種語境語感。

不如後世發展多年,已經趨向完善的標點符號。

於是,就他與蔡琰講述一番,原本還以為要多費口舌,蔡琰才能理解。

哪曾想他小視蔡琰了,蔡琰不愧是歷史留名,才情並茂,她不光聽一遍就懂,還能融會貫通後,舉一反三。

二人越討論越興奮,便決定動手,找一些空白簡牘,在上面抄寫和使用標點符號斷句。

就這樣,這兩日以來,他們二人就在家裡,做這件事了。

好在蔡府上下,有蔡谷叔父照顧周全,並且蔡谷昨日還特地僱了一些下人。

用他的話來說,此前大兄沒有下定決心出仕做官,僱傭下人,也沒有閒錢養活,都不知道在雒陽待幾天。

現在大兄當官了,蔡家的臉面,還是得要的。

不然,別人來家裡做客,連端茶倒水,侍候的下人都沒有,豈不是教人家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