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一十七章 屠龍之計(第1/2頁)
章節報錯
梵清慧美目淡然,卻透著難以言喻的智慧光澤,“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土分裂已久,若果能走向統一,實是繼戰國走向秦統一的另一歷史盛事,沒有任何歷史事件能與之相比。
而在我看來,此統一之機,正在於大周!”
楊堅深吸一口氣,試探道:“仙子之意,可是指我大周方今聖天子在位,勵精圖治,國勢蒸蒸日上,已有一統天下之兆?”
梵清慧先搖頭,又點頭,“是,也不是……”
楊堅聞言目光一閃,實則暗暗鬆了口氣。若是這靜齋傳人仍可容忍宇文邕,寄希望於宇文氏將來恢復佛門舊觀便罷,那他在佛門有所保留的支援下,最多隻能達到宇文護那般權傾朝野的程度。
而權臣的下場麼?
看看宇文護就知道!
反之,若是這靜齋傳人及其所代表的佛門已決意徹底放棄宇文氏,那他的機會就來了。
伴君如伴虎的日子,他已然受夠了。若有可能,他寧願當這孤家寡人的虎,而非朝不保夕的伴虎人!
梵清慧沉吟道:“南北朝之所以長期分裂,禍源始於‘永嘉之亂’,從此歷史進入北方民族大混戰的階段。
匈奴、鮮卑、用、氏、羌各部如蟻附蜜的滲透中原,各自建立自己的地盤和政權,而民族間的仇恨是沒有任何力量能化解的,只有其中一族振興,並融合其餘各族,才可解決所有問題。”
楊堅神情一震,隱隱預感到她接下來所要說的正是他最為關切之事。
但聽梵清慧繼續娓娓道來,“縱觀古今,漢族不但人數上佔優勢,且在經濟和文化的水平上也有明顯的優越性,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可把任何入侵的外族同化,當民族差別消失,民族間的混戰自然結束,由分裂步向統一,此為歷史的必然性。
但方今南方漢人上層大多依然秉持魏晉遺毒,務虛而不務實且固執己見的堅持純淨的漢人血統。
豈不知殊無所謂?
漢族從不苛求血統,華夏夷狄則夷狄之,夷狄華夏則華夏之。漢族一直都是崇尚文化論而非血統論,持血統論宣揚大漢族主義者,大多僅為一姓之私,居心不良。
由此可見南朝漢人高層狹隘守舊,氣量不足,難成大事,唯有北朝漢人既融合了胡人尚武務實之風,又同化了諸多胡族,如此海納百川之勢,始是我漢族甚至中土的未來發展。”
聽到此處,楊堅思及所見所知的南北朝風氣之別,不由深感贊同,微微頷首。
其實只要是明眼人,都不難理解,南朝漢人士大夫自視華夏正統,極度排斥北方的漢化胡人及帶有胡人血統亦或沾染了胡人習氣的漢人,只想要以南統北,卻不願意接受北方人民及北方融合胡人風氣後昂揚向上的漢族新文化,豈非矛盾之極?
反之,北朝漢人連異族胡人都可以成功融合,展現出超乎想象的同化力和活躍度,又何吝於融合同源一族的南朝漢人?
兩相對比,究竟是以南統北阻力大,還是以北統南阻力大,其實不言自明!
果然,梵清慧接著就道:“而北方周、齊兩國中,齊國昏暗,漢、胡諸族依然紛亂,唯有大周秉持漢化文治,漢胡諸族已如水乳交融,不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