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晉國公(第2/2頁)
章節報錯
最讓陳恪沒想到的是,老朱這次竟給他封了晉國公。
拿個國公可並非容易之事。
李善長等人,作為大明的開國功臣,不也才拿個了國公嗎?
劉伯溫隨時半路歸附過來,但所做貢獻也不少,他不才封了個伯爵嗎?
陳恪他做了這麼多,他倒從沒奢求過國公的,他只想著能把侯爵安安穩穩一直當下去就不錯了。
李德喜宣過旨意,陳恪依舊有些不太確信。
李德喜笑了笑,道:“恭喜了晉國公,準備一下去謝恩吧?”
謝恩當然是肯定,這也是一種誠意。
很快,陳恪進了宮。
才見到老朱,還未等他說什麼呢,老朱便抬了抬手,道:“行了,別說那麼多廢話,你做了這些於我大明倒也算有些功績,往後咱需要什麼你也知道,別給咱食言就行。”
陳恪對大明將來的發展藍圖已經定下,如何實現還需努力才行。
“秋收也都開始了,咱計劃暫時開通與金山的互貿,讓他們的牛羊皮毛可運送進來,也讓他們吃些我們的糧。”
互貿嚴格來講其實是個好事,之所以禁止那都是出於政治考量。
“是,這倒是可行,但也要嚴加管理,避免不法商人把我們的糧食大批次往過去運送,能夠互貿,所運東西只需他們冬天夠用就行了。”
施恩也得循序漸進,一下給的太多,只會讓他們得寸進尺。
“如何平其他部落之事,你多上些心,明年開春,勢必要拿下捕魚兒海,遼東一日不安,大明將一日永無寧日。”
雖說他做了這麼事情也當得起老朱封他這個國公了,但既剛拿了老朱這個國公就當做些事情的。
對老朱的吩咐,陳恪倒也沒推辭。
說著老朱問道:“你說咱要遷都如何?”
能掌天下的政權,很少會把都城定在南方的。
“甚好啊,早就應該遷,倒不是說應天不好,只是都城在應天,對北方控制不足,水路也方便,倒也不必擔心糧食運送不過去。”
陳恪贊成,老朱又問道:“你覺得該往哪裡去遷?”
當年,朱棣遷都北平,一方面是因要北平是他老巢,他回北平才能更好控制朝政。
另一方面,北平的確是有做都城的必然性。
“北平。”陳恪吐出了兩個字。
對於這個結果,老朱有些吃驚。
陳恪繼續解釋,道:“河東、汴梁、洛陽、長安乃是四個最適合做都城之地,河東地勢高,可以控制西北,但天氣比較冷,汴梁連著黃河、淮水,不過無險可守,洛陽有山有水,但山不險,水不雄,長安雖為最合適建都城之錯,但長安的水不好用。
因長安千百年來的繁榮,人口激增過甚,隋文帝因漢長安城的飲用水變鹹,還在長安城的東南方向重新營建都城,唐中宗時期,更甚,街道和百姓家中的井水又鹹又苦,在北宋年間,長安城內甚至有一大半的井水都是鹹的。
若遷都過去,人口肯定要增加,這種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的。”
這些問題可並非陳恪的空穴來風,那都是有據可查的。
“北平緊鄰北元,可控制北元,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都城抵擋著北元鐵騎,百姓何有不放心?”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