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老朱的心思(第1/4頁)
章節報錯
“別都站著說話不腰疼,你們之中家裡有不少人是經商的吧?”陳恪問道。
這點兒不用調查,便可知道。
寒門子弟是也可讀書,但那是微乎其微的。
從蒙學到考中童生,再到考中舉人有了做官資格,至少得在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寒門之家,倒也能供到二十歲。
可又有幾人是在二十歲能夠考中的,三十四十,比比皆是。
一般窮苦人家,誰家有多餘的糧食白白養著一個壯年丁口。
所以大部分士子,要麼是地主,要麼是小自耕農,要麼就是經商的,反正絕對不會是貧寒之家的。
而且,凡是地主,自耕農只要手中有了資產,便必然會涉足商業的,以賺取更多錢財的。
陳恪出言,沒人答話。
誰敢說,誰若說自個兒家不是,那當場就可查驗。
陳恪緊接著便又道:“你們若誰敢說,能讓你們家不再經商,再來說這些吧。”
這樣說,就更沒人敢接了。
“既沒人敢,一切便都免談了,比你們自己賺的盆滿缽滿了,卻不管別人的死活了,這可不太地道。”
自己還涉足其中呢,卻反對別人去做,這可說不過去。
陳恪出言,依舊沒人說話。
今日本是由孔敏學講學,批判朝廷扶持商賈之事。
沒成想,孔敏學不過才說了兩句,主場卻被陳恪搶了過去。
陳恪知曉,孔敏學若引經據典與他辯駁的話,他絕對不會是是其對手的。
因而他那一番話講完,沒再給孔敏學任何講話的機會,隨之便做了最後的總結,道:“任何事物是會隨著時間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儒學發展至今經歷了多少次變革?這次也是一樣,經濟乃是國之命脈,非發展不可,誰若不順應時代潮流必將只有死路一條。”
老朱可並非輕易妥協之人,只要是老朱認定的事情,那就絕不會被人所阻攔。
丟下這句話,陳恪抬腳便走。
走至門口,隨之又轉身道:“你們還是散了吧,朝廷花錢培養你們是為你們能為國為民所效力的,而不是讓你們聚眾鬧事給朝廷出難題的。”
之後,陳恪徑直離開國子監。
那些士子雖還有人不認可陳恪所言,但孔敏學卻覺自己在陳恪一番言語打擊下顏面招致損害,完全沒有心思再講吓去。
吵吵著,要去找老朱告狀。
這事兒乃是老朱拍板定下的,即便是找老朱告狀,怕是也得不了什麼好結果。
其實說來,主要還是孔敏學降不下去了。
若能講吓去的話,在這些士子面前為自己的言論積累名氣,再去老朱那裡告狀,不是更能給自己增加籌碼嗎?
孔敏學離開後,其他士子自是紛紛散去。
雖說是江南之地的格局,好像是商放於了第一位,但士子的地位卻並未降低。
反而有不少百姓開始尋那些士子請教起來。
因為貿易往來即便送貨那也得識字才行,不識字連個營生都不好找。
讀書,那是不管怎麼變化都是受人尊敬之事。
說到底,那些士子其實是擔心重商之後,他們的地位會被拉下。
既然沒有,他們也不會那麼反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