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抗稅(第2/3頁)
章節報錯
街上的百姓多對他們頗為冷淡,並不像其他地兒的百姓的那種敬畏。
“要我看處理此事最好的結果,便是把江南之地的這些人往內地遷徙,只留下少部分的,也就掀不起什麼大浪了。”湯和道。
湯和從始至終最大的建議就是遷徙。
剛到湖州的時候就想把那些富戶往貧賤之地遷,到了湖州幾日,發現普通升斗小民對大明的擁護度也不是很高,便想著把這些人統統往內地遷。
遷走了這些人,張士誠在海外的餘黨就會徹底斷了支援。
到時候,他們漂泊在海外,根本就不足為懼了。
遷移可並非解決此事絕佳的選擇,江南之地本富庶,想要民富國強靠的就是此處。
一場人口大遷徙,得耗時數年之久。
數年時間對此地的經濟發展是會有很大的影響的,想要恢復成如今這般,甚至比現在更富庶,怕是得數十年時間。
十幾年時間,那可不久了。
一個朝代的國祚才能持多久,把這十幾年時間利用好,富國強民不好嗎?
再者說了,現在這個時候的條件這麼惡劣,不管去哪裡只能靠走。
適應人生存的地方基本上已經有人了,若把這些人遷徙過去也只能去人煙稀少之處。
人煙稀少之處往往不適應人生存的,這些人過去大部分都凶多吉少。
而且,不是有那麼句話說的好嗎?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外面再好,可沒有幾人願意背井離鄉的。
這些人對大明朝廷的認可度本來就不夠,若強行把他們遷走,怕也不是說句話就能解決了的。
少不了會有流血的衝突事件發生。
不管怎麼說,這些人都已是大明子民了。
一旦有衝突,但損害的可皆是整個大明的利益。
而且,任何事情的解決堵都不如疏。
這些人即便能平安到達被遷徙之地,那是否得派官兵看著。
看著的這些官兵浪費的不也是朝廷勞力?
這些官兵若能從此不需人手的事情上分身出來,不也能墾荒,甚至做些手工業之類的。
湯和出言,陳恪再次反駁,道:“非也,信國公,這些百姓對我朝的認可度不夠,其原因還是我官吏做的不好。”
湖州知府也在,陳恪說官吏做的不好,可也包括他。
陳恪出言,湖州知府正準備開口,被陳恪打斷。
“你別說,你對你治下這些百姓時,多想著他們都曾是張士誠治下的,也想著他們之中也不少人還在與張士誠餘黨有所勾連,從未以平和心態,把他們當成他們是我大明百姓對待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