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兩兄弟為了這些錢雙雙殞命。

故事精彩是不假,但被賀三四一人以自說自唱的方式唱出來可就不易了。

在這些自說自唱中,地主老財藏錢時的滑稽搞笑,兩個兒子爭鬥的辛酸等種種隨時變化的情緒都唱的極其到位。

圍觀之人越來越多,到最後竟有人直接拍手叫好打賞起來。

賀三四做這些要的可不僅僅只是打賞的這些錢。

因而,就在這些人打賞之中,賀三四又開始了第二個故事。

同樣是地主老財,這人在有了錢之後,第一時間就是買了種國債券的東西。

不用為這些閒錢發愁,每日過的很輕鬆。

等到了時間,這些閒錢不僅回到自己手中,還賺到了利息。

之後,這人又把這些閒錢重新買國債券,而這些利息供兩個兒子唸書。

如此迴圈往復,其中一個兒子做了進士,光宗耀祖,另一個兒子利用這些利息做買賣賺了大錢,成了大商賈。

而這地主老財跟著兩個兒子也有了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當然,這個故事中虛假宣傳肯定是有的,但若經營的好不是不會實現。

畢竟也不是沒有人靠一分錢成功過,記得大宅門中,白景琦可就是靠著一泡屎,換下了沿河二十八坊的。

兩個故事講完,賀三四又加了些忽悠。

什麼閒錢放於自己手中,會有保管的麻煩,也會不安全等等,反正說了一大堆。

說到差不多的時候,陳恪提前安排好的托出面了,問道:“那國債券到底是何物啊?”

到底是何物,那就不是賀三四能解釋清楚的。

陳安九直接出面,把國債券的定義解釋了一遍道:“山西地震,陛下藉此機會降恩三千兩國債券,期限一年,賣完即止,另外還需說明,這個國債券可自由買賣,你們但凡缺錢可賣與他人,朝廷只認券不認人。”

雖說是朝廷缺錢要與民借錢,但也不能如此說。

你若這樣說,除了不能把國債券賣出,還會引起恐慌。

有人會覺著,朝廷都窮到借錢了,那問題得有多嚴重。

他們是不會想,借錢是要比增稅好上許多的。

介紹的差不多之後,另一人從人群外圍擠了進來,高聲叫喊著道:“三千兩是吧,都給我拿了。”

這人衣著並不華麗,但如此大氣,還真沒人敢小瞧。

畢竟朱規定了商賈是不準穿絲綢的,再有錢你出門在外也不能太過張揚。

“總共才三千兩,憑什麼你都拿了,我要拿一千兩...”這也是托兒。

兩人爭搶半晌中,終於有人開口問道:“兌換之時去哪裡換?”

這可不是托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