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在電影院觀看電影是不能說話的,避免打擾其他人的觀影體驗;內部試映會自然也需要遵循這樣的規則,但情況稍稍不同,因為他們需要對電影提出意見,所以注意到某些瑕疵或者問題的時候,難免需要交流。

嚴重的情況,放映會甚至會摁下暫停鍵,當場展開討論。

在電影院,觀眾不喜歡一部電影可以提前退場,反正他們也就是浪費一張電影票而已,然後在社交網路上破口大罵宣洩情緒即可。

但在試映會上,罵罵咧咧之後卻不能提前離場,因為這是一個數億乃至數十億的專案,他們不能就這樣簡單地放任投資打水漂。

目的和意義的不同,還是讓試映會的觀影體驗稍稍不同起來。

“疾速追殺”的劇本,框架和脈絡是由陸潛完成創作的,但是具體展開以及對話內容,則是侯曉川邀請自己熟悉的合作團隊撰寫的。

老實說,細節不夠。

從故事主線來說,可以簡單粗暴地總結為一句話,“你殺了我的狗,我殺你的全家”。

當然,這就已經足夠,畢竟這就是一部酣暢淋漓的復古動作電影,重點不在於故事,而在於打鬥和排程。

就好像“突襲”一樣。

但問題就在於,“疾速追殺”不應該成為簡單粗暴的“突襲2.0”,這不是陸潛構建整個故事框架的初衷;而且,“疾速追殺”的故事也不僅僅是以牙還牙而已。

的確,事情的導火索是有人入室搶劫,結果粗暴地殺死了男主角的狗,然後引發了後續的一系列慘案;但重點在於,男主角自己的身份,黑幫的背景,不同勢力之間交織的利益關係網,這才是導致男主角大開殺戒的原因。

殺狗和搶劫,這是導火索,卻不是主因。

“疾速追殺”的故事不需要詳細展現出整個恢弘背景,但需要為第二部、第三部故事留下線索,而且需要讓第一部故事變得更加飽滿充實起來。

細節的缺失,讓電影簡單粗暴到有些……蠻不講理,至少“突襲”還設定了黑白對立的前提,但“疾速追殺”卻什麼都沒有,只是因為自己的狗狗慘死就大開殺戒嗎?

細節的缺失可以從兩個方面切入。

其一是劇本;其二則是導演。

“你是說需要增加他的背景敘述?”

“不,我認為應該增加黑幫的背景敘述,從敵人這一側入手讓觀眾意識到,他們都不是表面那麼簡單,然後讓殺人的起因、動機以及故事的發展變得融洽起來。”

“……你的意思是?”

電影依舊正在播放,陸潛和侯曉川就低聲交流起來。

“補拍,補一下黑幫的簡單介紹,一些對話、一些場景,約莫兩分鐘左右就足夠。”

“又或者是,增加一場戲,黑幫的會計們算賬,又或者是黑幫的交易結束,三十秒以內的鏡頭搭配一些瑣碎鏡頭的闡述就可以了。”

侯曉川沒有同意也沒有反對,而是陷入深深的思索——

雖然他潛意識地有些抗拒,不想承認陸潛是正確的,同行之間的競爭意識還是在所難免;但他還是不得不承認,陸潛很有可能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