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沒有人願意投資製作這部作品。

“但我同意你的觀點。”紀敘話鋒一轉說了下去,“時尚是迴旋鏢,終究會回來了,我們每個人都會懷念自己的青春時光,也許,是時候製作一部復古風格的影視作品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陸潛在諸多作品裡,對“奇怪的事”是最有信心的,今晚和封黎封雷兩兄弟交談過後,又更加確定了這一點。

雖然兩兄弟不善言辭,但他們對文化對電影對復古潮流的熱愛,全部都傾注在“奇怪的事”這套劇集裡了——

宅男們總是如此,如果喜歡一件事,就會全心全意地喜歡,傾注自己的所有熱情。

紀敘想了想,又繼續說道,“也許用‘奇怪的事’為流媒體打響第一炮是明智的選擇,畢竟經歷八十年代的觀眾,現在年齡正好是二十五歲到四十歲左右,他們是整個市場的消費主力,也是廣告商最看重的收視群體。”

作為製作人,紀敘必須思考市場以及回報率。

不過,紀敘最喜歡陸潛的一點就在於,雖然商業利益不是陸潛考慮的第一要事,但陸潛也不會排斥,恰恰相反,陸潛在考慮一個專案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希望專案的創意和想法能夠喚醒大眾的共鳴。

想到這裡,“這和‘突襲’算是一脈相承嗎?”紀敘發現了一個關鍵。

陸潛愣了愣,“我倒是沒有這樣想過,但某種意義來說,它們都代表著過往文化對我創造思路的影響。”

“突襲”展現出復古動作電影的魅力,那麼“奇怪的事”是否能夠展現八十年代科幻電影/電視的魅力呢?

紀敘的視線落在陸潛的手上,“所以,這代表著什麼?”

陸潛順勢就將劇本交給紀敘,“這和‘解除好友’一樣,代表著我們在現有型別基礎上做出的改變和挑戰。”

“解除好友”的故事核心是非常簡單的,依舊是校園霸凌所帶來的驚悚/恐怖電影,但透過電腦桌面敘事模式的改變,帶來全新的觀影體驗。

而“施密特灣”也是如此。

故事核心依舊是情景喜劇那一套,設立一個狀況、設定一群性格稜角鮮明的角色,然後丟在一起發生碰撞;但陸潛希望能夠更加巧妙地運用整個狀況,帶入正劇的敘事方式,讓觀眾跟隨著角色們一起成長,而不是永遠被困在情景喜劇的那個“情景”裡。

紀敘簡單傾聽了一番,腦海裡浮現出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這是新時代版本的‘成長的煩惱’嗎?”

陸潛認真想了想,“你可以理解為成人世界版本的‘生活的煩惱’。”

看著陸潛一本正經胡扯的模樣,紀敘也跟著一本正經地想了想,然後以一種醫生正在探討手術可行性的嚴肅表情說道,“如此看來,這樣確實可行。”

但是……紀敘的回答不好笑呀,完完全全沒有在胡扯,而是實話實說,玩笑自然也就失去了意義,沒有打趣調侃的意思而是在真槍實彈地發表意見。

陸潛撲哧一下就笑了出來,“紀同學,你真是一點幽默細胞都沒有。”

紀敘滿頭都是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