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敘的思緒跟著陸潛的話語轉動,順勢提出了一個想法,“他們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名譽和榮耀,就好像打造品牌一樣,用那些獎項光環來形成品牌形象。”

獎項,它所蘊含的利益遠遠不止是榮譽而已。

陸潛點點頭,“對,也不完全對。”

“你可能會因為一位金冊獎最佳導演而走進電影院,卻不會因為流光影業擁有三百部金冊獎最佳影片而無條件選擇流光影業出品的電影。”

陸潛如此簡單直白的話語讓紀敘張了張嘴,終究沒有能夠反駁。

的確,獎項對於電影公司品牌形象至關重要,但僅僅依靠著一個理由就持續投資拍攝藝術電影嗎?

顯然不是。

這裡需要強調一下頒獎季的概念,什麼是頒獎季?頒獎季又是如何形成的?

所謂頒獎季,就是每年十一月開啟,一直到二月金冊獎為止的一個季節,因為大大小小的頒獎典禮數不勝數而得名,但現在頒獎季已經形成了整個體系,並且擁有了商業效應——

一部電影,如果能夠得到金冊獎提名,那麼票房就可能上漲30%到100%;如果能夠更進一步贏得金冊獎,那麼票房又可能繼續上漲100%到300%。

當然,這些資料只是簡單舉例而已,實際數字還是需要具體分析的,只是說,一座金冊獎獎盃是能夠帶來實際收益的,從票房到藍光影碟再到後續相關發行渠道全部都是如此。

而整個頒獎季就是圍繞著最權威最盛大的金冊獎逐漸發展起來的,前期在頒獎季大大小小的頒獎典禮上贏得提名、贏得讚譽、贏得獎項,一切都能夠成為電影宣傳造勢的光環,但最終目的都是瞄準金冊獎。

也就是說,頒獎季的概念能夠形成,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在頒獎季大放異彩的作品,是能夠賺錢的。

名譽和榮耀,這非常重要;但利益,更加重要。

“……利益,紀同學,利益才是電影公司願意繼續拍攝藝術作品的原因。”

“頒獎季的利益鏈說明了什麼?”

“雖然商業電影的受眾面更廣,但藝術電影的受眾面也不窄,有著大把大把觀眾會專門前往電影院觀看金冊獎最佳影片得主。”

“過去十幾年,金冊獎最佳影片最終票房超過十億的,其實也不止一隻手了。”

歸根結底,電影公司還是需要利益驅動。

“但是,為什麼大部分藝術電影的市場票房如此艱難呢?”

“很簡單,大海撈針。”

“想象一下,商業電影總是相對輕鬆簡單的,連續看十部爛片,然後才找到一部佳作,不喜歡依舊是不喜歡的,但至少負擔比較小。”

“藝術電影往往比較複雜也比較深沉,觀看十部平平的藝術電影就為了尋找一部好看的佳作,卻需要消耗太多精力,又有多少人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