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風險是客觀存在的。

不過,陸潛的性格是不會瞻前顧後、患得患失的,既然經過深思熟慮做出決定,那麼全力以赴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因為風險的存在而裹足不前。

演員陣容陸陸續續敲定下來之後,陸潛又和紀敘忙碌起來——

和“突襲”一樣,他們需要為“遊客”尋找一個合適的拍攝場地。

電影裡至關重要的雪崩部分,這需要電腦後期製作,劇組顯然不可能製造出真正的雪崩;但除此之外的其他部分,陸潛堅持需要進行實地拍攝,而且這一點對於“遊客”這部電影的重要性,比此前兩部電影都更突出。

在電影工業高度成熟的現在,其實所有一切都可以在棚內完成拍攝,劇組可以搭建出以假亂真的佈景,電腦特效可以滿足導演腦海裡的一切幻想,以至於越來越多商業大片全程全部都在棚內完成拍攝。

因為如此一來,可以避免圍觀群眾的干擾,可以避免天氣和環境的影響,而且演員們全部都可以朝九晚五地按時上下班,避免演員們的抱怨、遲到以及種種困難,一切都可以在蘭川完成,就好像度假。

但依舊有著一小部分導演在抗拒這樣的製作方式,陸潛,就是在此行列——

度假?

拜託,這是拍攝電影,不是度假,也不應該是度假,劇組不僅不能為了安撫演員而讓他們置身於一個舒適環境,恰恰相反,根據電影的內容和色彩來看,有些時候就必須讓演員置身於“痛苦”的環境裡。

想象一下,導演在拍攝一股亞馬遜叢林探險的電影,真實的亞馬遜叢林是有數不勝數的昆蟲和陷阱的,溫度的悶熱、空氣的潮溼、土地的泥濘,這些“煩人”的東西全部客觀存在。

如果在攝影棚裡完成拍攝,演員們就完全感覺不到這些後期電腦特效才會製作出來的東西,那麼演員的表演再出色也終究無法呈現出真實感。

不過,也許亞馬遜叢林實地拍攝確實困難重重,不見得能夠實現,但像“遊客“這樣的電影也同樣如此。

在真正冰天雪地的滑雪場裡拍攝,白雪皚皚的晃眼、室外的凜冽和室內的溫暖、難以捉摸的雲層等等,這些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因素,全部都是“畫面”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演員表演真實感的一部分。

也許,攝像機鏡頭捕捉不到因為寒冷天氣而在手臂表面浮現出來的雞皮疙瘩,但是能夠捕捉到演員不經意間無法控制打冷顫的細節——

這些細節,其實也就是演員們所不喜歡的“困難”,卻恰恰是表演真實感的重要補充。

如果“遊客”劇組選擇在棚內拍攝,電腦特效可以以假亂真地模擬出所有情況,但是蘭川四季如春的天氣卻無法讓演員真正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冰天雪地的氣氛影響,哪怕攝影棚將氣溫調整到零下也無濟於事——

為什麼在現實世界裡,緯度越高、越是靠近北極圈的地區,抑鬱率就越高;越是靠近赤道、越是陽光燦爛的熱帶,笑容就越多?

生活環境日積月累所帶來的影響就可見一斑。

這些,在蘭川攝影棚內拍攝是絕對呈現不出來的。

當棚內拍攝的綠屏電影越來越多,電影所帶來的真實感和生活感也就越來越少,這也是電影工業高度產業化、流水線之後的結果。

陸潛不喜歡這樣。

從“解除好友”到“突襲”再到“遊客”,陸潛都堅持實地拍攝,包括“疾速追殺”、“人類清除計劃”也不例外,現在兩個劇組正在尋找適合充當故事背景的城市,不同城市的不同文化和不同魅力都能夠為故事帶來不同色彩。

自然而然,拍攝地的選擇也就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