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行人看來,娛樂圈就是一個光鮮亮麗的名利場,“外貌至上”似乎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準則,以至於“外貌焦慮”漸漸成為現代生活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對於普通人的影響也方方面面地滲透。

如此觀點,是正確的,卻也不是正確的。

外型,對於演員來說,確實非常重要,是否上鏡、是否能夠經受住大銀幕考驗、是否能夠在鏡頭前展現魅力,這都是至關重要的部分。

但是這裡所說的“外型”,並不是帥氣和漂亮,而是特色。

其實,在這一點上,演員和模特是有共同之處的,如果只是單純帥氣或者漂亮,在行業內反而發展受限,因為行業更加青睞具有特色、具有個性、具有魅力的外型,只有這樣才能夠展現出作品的稜角。

電影也是如此。

如果一部電影裡全部都是俊男美女,好看是好看的,但終究也就是爆米花小妞電影,不是因為沒有生活氣息,而是因為沒有稜角沒有色彩沒有稜角,再好看也不過是沒有生命力的一副畫罷了。

真正優秀的電影,需要演員具有不同形象。

當然,也許主角是帥哥靚女,但配角的多樣性則能夠賦予角色更多色彩;甚至於,主角也不一定必須是符合傳統審美的,而是契合角色形象的特別演員,只有當演員多樣起來,呈現在大銀幕上的故事才會多樣起來。

但退一步回來,形象稜角過於鮮明,也同樣會限制演員的角色選擇。

比如說體重兩百斤以上的重量級演員,也許一部電影兩部電影三部電影可以成為主角,卻很難在十部二十部電影裡擔任主角。

為什麼?

不是因為“胖”,而是因為角色的契合度。

比如說道恩強森(DwayneJohnson)飾演身手出色的特工毫無違和感,但飾演被校園霸凌到不敢反抗的膽小鬼或者是智商超群的物理博士,觀眾可能就會滿頭問號——

不是說他不能出演,如果演技超群又或者是角色需要反差的話也可以,但觀眾的接受度肯定有影響。

同理,一個體重超標的演員卻要飾演動作輕盈的蜘蛛俠,觀眾應該也會緩緩打出一個問號。

簡單來說,單純說外型就是一切,這是不正確的;但匆匆忙忙下結論說外型不重要,那也是不正確的。

唯一能夠肯定的就是,只有對不同風格不同型別的演員開放不同可能性,電影的層次和色彩才會鮮明起來,但每位演員也都需要面對屬於自己的桎梏,太漂亮的演員往往需要扮醜才能夠證明自己的實力,不符合大眾審美的演員往往需要更多認可才能夠出現在主角位置上。

這些,全部都是現實。

曾遠文,也是如此。

陸潛邀請曾遠文前來試鏡,就是因為他在“解除好友”的表演給陸潛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大熊這個角色沒有太多發揮空間,限制了曾遠文的更多可能,曾遠文也依舊交出一份出色答卷,所以陸潛希望曾遠文能夠在“遊客”這部作品裡挖掘更多潛力。

但是,如果說一位中產階級,而且又固定前往滑雪,那麼他的身型虛胖是說不過去的,因為他們往往都會注重健康,即使不會固定前往健身房,往往也會擁有騎腳踏車或者跑步或者其他保持健康的運動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