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1 幾近完美(第1/2頁)
章節報錯
最後,影院評分——
其實,這一項分數也是藍鯨影業和業內人士最為密切關注的,原因並不複雜,就是和票房息息相關。
“星落之城”,毫無疑問被歸類到頒獎季/電影節等等藝術電影的行列。
一般來說,三大電影節的得獎作品都很難在市場贏得矚目,即使發行公司再賣力宣傳,刻板印象也侷限住了普羅大眾對這些電影的關注,甚至拒絕深入瞭解,僅僅是聽到金鳶獎之後就打消所有關切。
“金鳶獎,哦,所以呢?”
“藍夏電影節?謝謝,沒有興趣。”
“反正都是藝術電影,我看不懂。”
“我看電影是為了放鬆,我不介意看電腦特效狂轟亂炸,也不介意超級英雄主題樂園,對那些藝術電影真的沒有任何興趣。”
“那些電影難道不是為了裝逼用的嗎?反正我沒有看出什麼名堂來。”
“……還是算了。”
吧啦吧啦,諸如此類。
一個固定印象、一個刻板印象,簡單粗暴地將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劃分開來,進而形成一個枷鎖。
即使是陸潛也不能例外,“遊客”的票房資料表現不俗,但終究還是沒有能夠擺脫藝術電影的刻板印象,這也讓人們擔心,金鳶獎對頒獎季來說是好事,對票房表現確實壞事,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限制了所有可能。
正是在如此背景下,影院評分的重要性也就凸顯出來。
一方面,這能夠確定普羅大眾的喜好,不管人們因為什麼原因選擇在第一週專門前往院線觀看“星落之城”,但至少能夠看到他們的反饋資訊。
另一方面,影院評分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標杆,它能夠成為其他路人觀眾是否選擇觀看這部電影的一個參考資料,效果非常直觀——
如果影院評分不高,人們就會說,“看吧,我就知道,藝術電影還是敬謝不敏”。
如果影院評分出色,儘管路人觀眾也不一定就會因此而蜂擁進入電影院,但至少能夠開啟一絲可能,甚至成為一種刺激,成為路人觀眾在挑選電影消遣時間的一個推動力。
至少,在票房市場表現方面,影院評分才是唯一重要的關鍵。
一旦影院評分出爐,藍鯨影業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後續的放映策略,甚至改變頒獎季的公關策略。
牽一髮而動全身——
可想而知,千千萬萬的視線全部都聚集了過來。
再然後。
a+。
完美。
繼“死侍”後,陸潛連續第二部院線作品的影院評分得到滿分的最高評價,在普羅大眾之間真正開啟了局面。
當然,“解除好友”、“突襲”系列等等作品也扮演重要角色,至少當觀眾看到“陸潛”的時候,並不會想象他是一個高深莫測、深奧難懂的導演,他們也認可了陸潛在商業層面的嘗試,即使是頒獎季或者電影節型別的作品,也依舊能夠帶上陸潛的表現,呈現不同色彩。
而且,值得期待。
這一份“a+”答卷,甚至比“突襲2”的驚人票房更加重要,畢竟,沒有人應該忘記——
“星落之城”上映前的最大宣傳看點就是,金鳶獎。
而現在,三大電影節最高獎項得主有史以來首次在影院評分資料方面贏得了第一個“a+”,歷史就這樣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