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客觀立場上來看,“解除好友”、“突襲”系列的劇本都不算精緻複雜,甚至可以說是簡單薄弱的,但這些電影上映後都沒有遭遇劇本方面的指責。

原因?

其一,這些電影的重點本來就不是劇本,一個流暢的故事和一眾鮮明的人物碰撞出火花就已經足夠。

其二,這本來就是陸潛有意識做減法,在視聽層面帶來全新體驗,這才是商業電影的正確開啟方式。

在電影產業裡,有這樣一個“冰箱法則”:

就是說,觀眾在觀看一部電影之後,一直到返回家裡開啟冰箱的時候,這才意識到劇情/邏輯的漏洞,那麼這部電影在劇作層面就能夠稱之為成功。

歸根結底,電影不是,在邏輯層面以及劇情層面很難做到盡善盡美,存在漏洞是在所難免的;電影真正側重的還是一種綜合性的視聽體驗,只要導演能夠牢牢抓住觀眾的注意力,避免在觀影過程中發現那些漏洞,電影就已經圓滿完成任務。

一直到觀眾返回家裡開啟冰箱準備好好休息一下的時候,又或者經過探討之後,才發現邏輯漏洞,這對觀影體驗的影響是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自然而然,也就不應該因此影響電影的正面評論。

從“解除好友”到“突襲”,陸潛就成功做到了這一點。

但是,“星落之城”則不同。

從藍夏電影節到金鳶獎再到節節攀升的期待值,方方面面都能夠感受到人們對“星落之城”的不同待遇,觀眾進入電影院的心態和目光就已經不一樣,自然而然,觀影效果的呈現也就面臨更多挑戰。

“冰箱法則”的失效以及那些挑剔、那些譴責全部都在預料之中,畢竟,整個情況都已經發生了變化。

當然,歌舞電影的劇本羸弱,一直就是客觀存在的頑疾,因為此類電影更加側重於眼花繚亂目眩神迷的舞蹈編排,透過肢體語言以及音樂旋律來渲染情緒,劇本和人物也就無法得到足夠延伸空間。

歌舞電影剛剛誕生的時候,“冰箱法則”也是適用的,因為新鮮因為驚奇,觀眾往往沒有時間思考劇本的薄弱,所以在那個年代誕生了無數經典,但那些經典放在現在來看,劇本的薄弱也客觀存在。

後來,新鮮感漸漸消退,觀眾的要求自然越來越高,然而歌舞電影卻始終難以掙脫束縛,於是“冰箱法則”就慢慢不適用,最後見證歌舞電影的沒落。

毫無疑問,針對劇本的詬病,無論是千篇一律的模式,還是輕劇情輕人物重場景的敘事,這都是歌舞電影被市場冷藏乃至於淘汰的一個重要原因。

事實上,當陸潛決定拍攝歌舞電影的時候,他就清楚自己需要面對的困境,甚至某種程度來說,選擇歌舞電影的部分原因也是劇本層面的相對簡單——

當時正在創作“愛人”劇本的陸潛,確實遭遇了瓶頸,他需要另闢蹊徑地打破桎梏,探索不同的創作方式,擺脫劇本的束縛,在視聽層面作出更大膽更冒險更新鮮的嘗試,這也是陸潛選擇拍攝“星落之城”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星落之城”遭遇劇本方面的指責完全不意外。

其實,從“星落之城”的呈現效果來看,陸潛在視聽層面花費大量功夫,儘可能製造出沉浸的觀影效果,並且透過音樂、舞蹈以及蒙太奇的表現方式,細細勾勒出兩個角色的情感羈絆,證明了陸潛對電影的理解,用不同方式來填補劇情層面空白。

——效果,非常喜人。

儘管遭遇兩個中評,沒有能夠實現清一色好評的壯舉,但陸潛的努力和嘗試依舊得到了其他影評人的認可,再次證明了自己作為導演的能力與天賦。

於是,僅僅跟隨在中評的後面,一連串好評強勢刷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