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丟人,其實也沒有那麼可怕,反正他也不是唯一一個。”

“這次記者可真是丟人丟大發了,一個個準備看好戲,結果卻沒有想到,自己才是丟人現眼的一場大戲。”

“我深深覺得,導演是一個好人。”

“什麼?”

“你瘋了吧?”

“你腦子進水了吧?”

“等等,等等,我是認真的,你們想想,如果導演出現在現場的話,看著我們被震撼到五體投地的模樣,丟臉的就是我們了,導演就是照顧我們的面子,所以才缺席放映的,你看,導演是不是好人?”

“……”

“……”

“我覺得你很不對勁,但我沒有證據。”

哈哈。

哈哈哈!

集體鬨笑,熱鬧不斷。

電影宮大廳裡,三五成群地聚集著大量人群,儘管電影已經散場,但觀眾們依舊沒有立刻離開電影宮。

放眼望去,依依不捨的身影和熱火朝天的討論構成另外一副景象,即使在電影節也不太常見的景象;但細細深想,卻又不得不承認這就是專屬電影節的一道風景線,一切都是屬於電影的,同時也是屬於觀眾的。

江士奇,也不例外,他知道電影已經散場,但離開的腳步總是忍不住放慢一點,再放慢一點。

也許,他們應該透過社交網路向全世界宣佈自己的觀影感受,在不劇透的情況下,傳達第一波口碑,這才是網路時代的正確開啟方式,那些羨慕嫉妒的眼神、那些苦苦等待的目光,全部能轉化為流量。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他們知道,他們全部都知道。

但是,此時此刻,腦海裡討論的衝動,卻壓制住了分享的快感,他們需要劇透需要交流需要思想碰撞——

“天文館那場戲,簡直了,那排程那鏡頭那構圖簡直出神入化。”

“確實,美到令人心碎!而且那想象力,哇……我已經詞窮了。”

“不不不,開場!開場的一鏡到底才是真正厲害,可以直接封神了,好嗎?”

“對!對對對!開場!”

“就是就是,開場的排程確實碉堡,導演到底是怎麼完成構想的?觀看的時候,我全身雞皮疙瘩都在尖叫。”

“等等,那個一鏡到底,不會就是當初電影在蘭川開機的那場戲吧?”

“估計就是吧……”

“哇!導演真是藝高人膽大,居然敢用這場戲來開機,信心十足呀!他就是神,我直接跪下了。”

口沫橫飛!

爭前恐後!

話語與話語完全交織在一起,音軌重疊,難以分辨到底誰是誰,一句接著一句,觀點和想法持續不斷地往外拋,碰撞出朵朵火花。

但在這裡,誰是誰已經不再重要,那股熱忱與瘋狂才是唯一重要的,他們真的已經很久沒有體驗到如此感情了——

對於記者來說,對於觀眾來說,觀看電影也會陷入倦怠期也會遭遇瓶頸期,熱情源泉也會枯竭乾涸,所以,隔三差五,他們還是需要找到這樣的契機,重新喚醒電影的熱情,提醒自己最初喜歡電影的理由。

很多時候,專業人士們就已經喪失了這種熱情,因為觀影正在成為一項工作,同時,龐大的觀影數量也讓他們的評判標準不斷提升,普通的電影已經很難激發情緒,重新找回那種純粹的喜悅也越來越困難。

某種意義來說,電影節,就是這樣的存在,一個加油站,一個充電站,一個狂歡節,重新找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