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轟轟!

掌聲,源源不斷,三分鐘?依舊沒有停止,浩浩蕩蕩的聲浪全然看不到盡頭,持續不斷地在放映廳上空盤旋。

嗡……

陣陣激盪,狠狠撞擊著耳膜,漾起層層漣漪,然後身體就開始打顫起來,一波接著一波,根本停不下來。

疲倦嗎?

疼痛嗎?

當然,雙手鼓掌,掌心細胞應該已經全部陣亡,肌肉陷入麻木刺痛狀態,但胸腔裡激盪的熱情依舊沒有能夠平復。

本來,掌聲稍稍平復些許,但二樓觀眾又重振旗鼓,再次注入一劑強心針,將減弱的掌聲重新呼喚起來。

是崇拜,是尊敬,更是喜愛,一種瘋狂的喜愛——

如果說,人們預料到了陸潛可能再次帶來驚喜,比如江士奇,有這樣一小撮人,對陸潛有著盲目的信任和崇拜;但沒有人預料到,陸潛居然以這樣一部作品來致敬夢想致敬電影,喚醒了電影節的生命力。

現在,一切都真相大白了。

難怪黎世寬如此堅定地邀請陸潛前來今年的藍夏,甚至不惜破例,並且親自前往蘭川;難怪黎世寬苦苦等候,哪怕陸潛認為電影后期製作沒有全部完成也不在乎,一意孤行地在主競賽預留了一個位置。

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讓電影迴歸電影”。

這是陸潛非常著名的一句話,同時也是藍夏電影節今年的主旨,撇開與塞卡的競爭,撇開電影節的困境,重新回到電影節的本心和初衷,真正讓人們領略電影的美好,這就是黎世寬描繪的恢弘藍圖。

於是,這幅藍圖裡,有了“抵達”這樣在商業電影框架裡探討人文的作品,有了“離開的女人”這樣以電影作為媒介探索人類精神世界的作品,還有了“星落之城”這樣迴歸復古重新喚醒電影和夢想意義的作品。

在場的,每一位都是電影的忠誠愛好者,又有誰能夠拒絕呢?

轟!

轟轟轟!

五分鐘,掌聲還在繼續……

八分鐘,掌聲依舊轟鳴……

十分鐘……

電影宮之外,已經徹底驚呆了,呆若木雞,大腦集體當機,似乎所有人都被掐住了喉嚨,滿臉驚恐——

怎麼……怎麼回事?

突然,人們就想起來了,那是陸潛,那,可是,陸潛!

這次,從作品籌備階段,鋪天蓋地的否定和質疑就始終不散,後來甚至演變成為圍攻,早早奠定了基調,方方面面似乎都在證明一件事,陸潛這次作品肯定砸鍋,以至於人們的期待和定位都發生了變化。

然而,人們卻忘記了,又或者說忽略了無視了,他們正在討論的是陸潛,一個屢屢打破規律創造奇蹟的男人。

從第一部作品的橫空出世開始,陸潛就沒有按照常理出牌過,哪怕迴歸頒獎季的兩部作品也不是傳統路線,時時刻刻都在挑釁學院派老學究們的底線和脾氣,卻依舊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保持不敗光環。

那麼,憑什麼這一次,就不行呢?

歌舞電影?那又如何?

於是,陸潛成功了,又又又一次——

多少人期待著陸潛失敗,多少人期待著陸潛栽跟頭,多少人期待著終於能夠落井下石狠狠吐槽陸潛一番。

然而,他們飽含激情與熱血的腹稿,卻必須再等等了,至少需要等到下一次,而此次在藍夏則必須閉嘴。

草!

所以,“星落之城”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