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此時此刻,陸潛呢?

陸潛的腳步,正在離開電影宮,沿著海堤散步,朝著一公里外的萬舟電影院走去。

萬舟電影院,這是藍夏電影節官方放映院線之一,可以容納六百人,並不算大,但因為距離電影宮近,所以也非常受歡迎。

缺席首映的放映,這是抵達藍夏前就已經做出的決定。

原因很簡單——

陸潛對這個版本,並不滿意。

作為導演,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作品後期製作進行到什麼位置,他點頭同意電影登陸藍夏電影節,除了黎世寬給予的壓力外,也是因為他相信這個版本距離最終完美效果已經不遠。

但問題就在於,他清楚地知道,哪裡有瑕疵哪裡有漏洞,對於這個版本,他已經反覆觀看了無數遍,如果繼續再看一遍,又會持續不斷地提醒自己那些不足。

這是很難很難接受的,陸潛擔心自己可能映後新聞釋出會現場會笑不出來;甚至可能會當晚就飛回蘭川,重新回到藍鯨工作室,繼續後期製作,代價就是將所有準備採訪劇組的媒體全部丟在身後。

兩權相害,取其輕。

比起陸潛將所有媒體全部晾在藍夏吹海風,高寺林和艾婭等演員們不得不承受來自媒體的全方位怒火;那麼,僅僅只是缺席首映式的放映環節,也就沒有什麼大不了了,灑灑水而已。

於是,喻劭和紀敘等人紛紛點頭。

抵達藍夏之後,媒體的關注和觀眾的狂潮,則是另外一個原因。

和蔚海的期待不同,此次藍夏,因為種種原因,電影節裡裡外外的因素,整個「期待」都已經變了味道——

帶有一種攻擊性。

不管是期待著電影失敗,還是期待著電影成功,都是如此。

支持者和反對者們的觀點都明顯尖銳起來,寄託在一部電影身上的情感變得錯雜,侵略性地破壞了電影自身的情感重量。

這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偏見」,電影還沒有上映,在觀看電影前,觀眾們就已經預設了立場,並且帶著這種立場前往觀影,這顯然是破壞觀影情緒的。

比如說,觀影前剛好和物件分手,結果在電影院裡看到兩個人瘋狂秀恩愛,那種錯雜的滋味可能就會打破平衡,再優秀的電影落在眼裡也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最後對電影的印象也可能徹底改變。

再比如,觀影前繁忙工作一整天,過去四十八小時就睡了幾個小時而已,眼睛都要睜不開,然後看了一部雋永深刻的藝術電影,可能才看了十五分鐘就昏昏沉沉睡過去,最後的印象也就是「很好睡的一部電影」。

觀影,本身就是具有情緒的——

同一部電影同一個人,週一和週六觀看,可能就因為工作日的區別而帶來截然不同的體驗,這是客觀事實。

在大部分時候,這些情緒無傷大雅,儘管會影響觀感,卻不會徹底顛覆整個感受;但偶爾,這些情緒具有侵略性和破壞性,以至於蠻不講理地打破平衡,甚至拒絕進入電影,早早就宣判了觀影的結果。

或喜歡,或討厭。

現在,隱隱就有這樣的苗頭。

在「星落之城」的全球首映之前,觀眾就已經提前做出預設——

「我喜歡這部電影」、「我痛恨這部電影」、「這肯定是大師之作」、「我會用盡所有詞彙把這部電影毀掉」……

諸如此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