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遊戲規則,說起來簡單,就好像喝水吃飯一樣,但現實生活裡,這幾乎就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規則,之所以成為規則,肯定有其背後的原因;而且經過時間沉澱,人們也早就適應了這一套規則——

當韋維落馬的時候,整個蘭川風起雲湧,難道是因為電影公司準備推翻韋維建立起來的公關體系嗎?

當然不是。

而是人人都渴望成為下一個韋維,重新把持頒獎季話語權,在群雄逐鹿的混亂中脫穎而出掌控大局。

甚至於中型小型電影公司也不例外,他們不準備全部重新洗牌,而是趁著混亂尋找到突破的切入口。

所以,藍鯨影業想要改變規則全盤顛覆,絕非易事。

但重點也恰恰在這裡,藍鯨影業不需要憑藉一己之力完成改革,只需要順水推舟把握時代脈絡即可——

“……以前,一部電影希望能夠讓評委看到自己,他們應該怎麼做?”

“舉辦內部試映會、寄送高畫質影碟、舉辦特別派對等等等等,也就是說,砸錢,然後透過人脈口口相傳,甚至需要求爺爺告姥姥,拜託評委觀看。”

“但是,你們認為這些評委真正觀看整部電影的可能性有多少?”

陸潛的話語,讓修仲鈞和紀敘互相交換了一個視線——

陸潛詢問的,甚至不是評委對電影的評價好壞,而是評委觀看電影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即使電影公司公關已經做到極致,也依舊無法確定評委們可能會完整觀看整部電影,至於投票就更困難了。

不過……

這已經是蘭川業內共識了——

每年頒獎季的作品多如過江之鯽,沒有五百也有三百,即使是最勤勞最狂熱的評委,也無法觀看全部作品。

如果沒有觀看,那麼如何投票嗎?

用腳?

也不是,而是憑藉印象。

“噢,我聽說這部電影很好”、“這演員的表演簡直讚不絕口”、“我看過這部電影確實不錯那麼提名的選項就全部勾上吧至少我看過而其他都沒有看過良心不會痛”……

“這演員真可憐八次提名都還是沒有得獎一次即使是按輪流現在也應該輪到他了”、“我和他合作過算有一點交情吧”、“我和他一個村出來的肯定要給予支援呀”……

諸如此類等等。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才衍生出一系列“同情票”、“權威票”、“人情票”、“地域票”等等的不同說法。

簡單來說,頒獎季真正謀求的是,一個“勢”字。

“以前,觀影手段相對單一,所以電影節就成為露面的最佳方式,前往不同城市不同地區宣傳造勢。”

“而後,頒獎季的主戰場就在蘭川,這裡是試映會、記者會、媒體派對等等才是接觸電影的第一手段。”

“但現在,時代已經不同了。”

伴隨著陸潛的話語,紀敘的眼睛就勐地亮了起來,“回聲”,脫口而出。

陸潛嘴角的笑容上揚起來。

修仲鈞糾正了一下,“如果我們回聲能夠把口碑建立起來,並且樹立品牌形象,到時候,我們就將成為最大的宣傳平臺,我們完全可以形成一套全新的頒獎季宣傳體系,以回聲為核心,將線上線下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