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從來都不是流量,而是作品,至於宣傳方式則一直都在與時俱進,流量只是一種表現方式。

與其在這裡研究流量轉化率,不如好好打磨一下自己的專業技能,比如臺詞比如表演比如唱功。

否則,即使流量藝人出現在陸潛執導的電影裡,恐怕視線焦點也不會在他們身上。

但不可否認的是,“死侍”的次周票房已經徹底打破限制級的束縛,綻放出難以置信的絢爛光芒,哪怕不是流量藝人,各大電影公司也紛紛側目——

以前,他們認為限制級可能成為超級英雄的墳墓,但“死侍”給出一個截然不同的答桉,那麼核心原因是什麼?

是限制級?是死侍這個角色?是雷諾以及一眾演員的表演?是洪家班的武打設計?還是陳慕的鏡頭排程?

亦或者是,陸潛?

“限制級”,完完全全沒有限制住觀眾的觀影熱情,流量徹底沖垮束縛,以至於整個行業不由側目。

在過去三十年、四十年的期間,電影商業化程序全面展開,而限制級電影始終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儘管因為市場限制導致電影受眾面嚴重縮水,但也因為市場定位精準而總是能夠得到特定觀眾的支援。

然而,這就是全部了。

雖然過去這些年誕生了“矩陣”、“宿醉”、“狙擊手”等等票房喜人並且成為熱門話題的作品,但這依舊沒有能夠打破“限制級”自身的束縛,限制住了市場票房表現。

截止到目前為止,限制級電影全球總票房最高的“矩陣”,最終票房數字定格在五十七億,遺憾沒有能夠進一步突破,這一紀錄已經保持了將近二十年。

也難怪沒有電影公司願意在限制級型別花費更多心思;也難怪神奇影業和流光影業都不願意超級英雄電影轉向限制級;也難怪雄獅影業始終無法決斷。

一直到現在——

上映兩週,“死侍”的累積票房就已經勢如破竹地朝著三十億衝刺,打破“矩陣”的紀錄已經沒有任何疑問,現在人們關心的是,最終的上限在哪兒?

……一百億,有可能嗎?

稍稍提醒一下,還有人記得“死侍”的製作成本嗎?

三億。

另外,宣傳發行費用則是五千萬。

雄獅影業非常非常謹慎,甚至有些謹慎得過頭了,以至於“死侍”的電影裡,導演也透過死侍不止一次調侃吐槽自己資金不足,甚至就連變異人戰隊成員的客串都非常吝嗇,可見雄獅影業的小心。

但至少,雄獅影業保留了這些片段,沒有干涉陸潛的後期製作,最後也成為了觀眾喜聞樂見的一個槽點。

低成本,超超超低成本,然後陸潛又再次化腐朽為神奇。

在陸潛職業生涯裡,從第一部“解除好友”開始就擅長控制成本,正是因為藍鯨影業沒有揮霍的資本,所以陸潛總是確保每一分都能夠花在刀刃上。

此次的“死侍”也不例外。

現在,電影僅僅上映兩週,票房就已經強勢迫近三十億,這也意味著,雄獅影業單純的票房收益就已經超過八億——

這只是兩週資料而已。

“限制級”?

沒有關係,在陸潛手中,“限制級”也依舊限制不住想象力和創作力的蓬勃能量,最後演變成為市場的全面井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