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1 先抑後揚(第1/2頁)
章節報錯
譁然,愕然。
……一片沉默。
恰恰因為期待值已經達到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社交網路的狂潮更是形成一種假象,在腦海裡植入一種牢不可破的印象;此時此刻再看到客觀冷靜的媒體綜評,巨大的落差,導致情感層面難以接受。
一時之間,也就失去了言語。
從差評到中評,但本質來說,“死侍”依舊沒有能夠擺脫負面評論的影響,這顯然是人們沒有預料到的。
而且,“蘭川視角”只是一個開始。
“放映清單”,六十分。
“對於觀眾來說,著實很難分辨,這到底是一部短影片集,還是一部真正的電影。可以看得出來,陸潛導演付出諸多努力,眼花繚亂的鏡頭排程和無時無刻的電影技巧,確實令人驚歎,但依附在這樣一個娛樂至死的劇本上,導演也終究沒有能夠化腐朽為神奇。”
“電影圈”,五十分。
“首先,我必須承認,電影很好笑,也很好看——字面意義上的,陸潛依舊是新生代導演裡唯一一位真正在鑽研影像藝術的創作者,他為電影注入一個有趣的靈魂;但非常遺憾的是,這個靈魂是死侍的,卻不是整部電影的。導演沒有能夠在個人英雄主義和英雄主義之間尋找到一個準確的通路。陸潛很好,但我對他的期待不止如此。”
“首映”,六十。
“花哨、絢爛、風趣,陸潛導演總是有辦法將垃圾一樣的劇本演變成為一場視覺盛宴,但這一次,死侍的存在喧賓奪主地搶走了陸潛作為導演的個人色彩,一方面讓電影的影像藝術煥發出全新生命力,另一方面卻也讓電影淪為一場自娛自樂的自戀派對。”
……
清一色,中評。
其實,認真地細細閱讀就可以發現,這些專業權威媒體,並不是不喜歡“死侍”,而是對陸潛還有更高期待——
畢竟,這可是陸潛。
至今為止導演作品依舊保持“不敗神話”,上個月又剛剛在藍夏書寫歷史地登頂金鳶獎,再加上“死侍”開拍前就節節攀升的期待值……種種、種種,全部疊加在一起,最後形成一股難以計算的龐大壓力。
對於其他導演來說,八十分就是優秀;但對陸潛來說,八十分卻只是基本操作。
要求不同,期待不同,觀感和評價自然也不同。
這些專業影評人們,不愧行業裡最苛刻最挑剔最難以討好的一群人,他們對陸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於是,“死侍”不是不好,而是不夠好,他們這才給出了“中評”,而且普遍都是及格分,表明自己的立場。
然而——
觀眾們,在乎嗎?
不在乎。
對於吃瓜群眾來說、對於普通路人來說,他們不在乎這些細節,他們也根本不會認真閱讀這些評論,唯一能夠進入他們眼睛裡的就是分數,而後透過這些數字來劃分等級,早早宣判一部作品的死刑。
但問題就在於,七十九分和八十分的作品,真的就有天差地別嗎?八十一分和八十九分的作品呢?
網路時代,一切數字化、一切資料化後,事情正在變得越來越簡單粗暴,耐心都成為一項稀缺的寶貴品質。
就好像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