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笑的是,在這次事件前,大部分人根本就不認識林漢州,哪怕他們觀看陸潛的作品,也不見得知道林漢州的角色和工作,看看那些信誓旦旦描述事實的評論就知道了。

有人說林漢州是「攝影師」、有人說林漢州是「副導演」、有人說林漢州是「導演助理」……

而且,這還不是全部。

戰火,很快就從林漢州身上轉移到了陸潛身上。

「哈哈,終於可以說了,陸潛就是一個垃圾。」

「陸潛一直仗勢欺人、恃才傲物,蘭川有太多太多人不喜歡他,好嗎?」

「人人都說陸潛有才,反正我沒有看出來。」

「藍夏這下尷尬了,要不要把金鳶獎收回來?」

「又又又是陸潛,你們就沒有想過,為什麼這些負面新聞總是圍繞陸潛呢?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好嗎?」

「我真是一點都不奇怪,陸潛根本就是一個垃圾,終於有人識破他的真面目了。」

然後——

傳聞,沸沸揚揚。

人們紛紛挺身而出,一個兩個說出自己的故事,言之鑿鑿地表示陸潛曾經做出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

但有趣的地方就在於,這些「網友」,隱藏在網路背後,看不到臉孔也看不到身份,人們根本無從判斷他們和陸潛的接觸從何而來,然而偏偏,人們卻選擇相信這些網友的故事,勁爆的傳聞一個接著一個。

吃瓜群眾們表示,過節了。

牆倒眾人推?

那倒不算。

在一片喧囂之中,始終有人堅定不移地為陸潛說話,並且羅列出具有真實線索的事情,證明陸潛的清白;但這就和任何一次新聞事件一樣,負面言論總是輕而易舉就能夠壓制住正面言論,全面鋪陳。

如果以當年「時間管理大師」為座標的話,當時的新聞熱度是六分,那麼此次事件的新聞熱度就是二十分。

畢竟,現在的陸潛和藍鯨影業,早就已經不是當年的十八線偶像歌手了。

事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蘭川——

一步,再一步。

先是狗仔爆料,而後是網友圍攻,再是行業內部的「證詞」粉墨登場,緊接著又是媒體圍剿。

山呼海嘯。

層層疊疊。

全然沒有給陸潛留下喘息的時間和空間,整個蘭川就已經翻天覆地。

但是,這一切,發展得著實太快了,快到不正常,就好像一切都有預謀一般,然後迫不及待地試圖直接踩死陸潛。

韋縶意識到了不對勁——

如果一切發展太過順利太過迅速,反而容易漏出馬腳。

當年韋維就一直堅持,潑髒水,也需要技巧,一步一個腳印,不要操之過急,慢慢等待每一步棋的效果發酵,並且也等待對手的反擊和掙扎,然後再進行下一步,這才是編織天羅地網的正確方式。

【鑑於大環境如此,

然而,現在事情著實太快了,就好像油門踩到底卻沒有剎車的高速列車一般。

可是,韋縶一直注意控制節奏,但事情怎麼會發展如此之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