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4 一種可能(第2/2頁)
章節報錯
一來,評審團的選擇至關重要。
最後的獎項分佈將奠定這一屆藍夏在未來十年的位置,這些得獎作品是否能夠承受得住時間的考驗?這份得獎名單是否能夠經受住人們的挑剔和審視?評審團是否能夠撇開那些泡沫迴歸電影的本質?
二來,評審團的審美充滿無數可能。
毫無疑問,“星落之城”的場刊評分和媒體評論一騎絕塵,觀眾們更是讚不絕口,僅僅憑藉一己之力就將塞卡多次推上熱搜榜,當之無愧地成為社交網路寵兒,數不勝數的觀眾都對這部電影表示了期待。
從方方面面來看,這都是今年藍夏的第一大爆款。
但是,爆款就意味著得獎熱門嗎?
並非如此。
又或者應該說,恰恰相反,越是熱門就越是多泡沫,越是熱門也就越是眾失之的。
槍打出頭鳥,這句話熟悉嗎?
登頂場刊評分第一,不僅無法讓“星落之城”成為得獎熱門,而且還可能讓電影揹負槍靶子成為眾人的圍攻目標。
一項非常直觀的資料,過去三年藍夏場刊評分最高的作品,全部顆粒無收——
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三年前,場刊最高評分“失落的母親”,贏得4.5的高分,被譽為金鳶獎最大熱門,結果卻大倒熱灶,儘管劇組在閉幕式被召回,然而卻在電影宮的觀眾席裡做了一個晚上的冷板凳。
空手而歸,一獎未得。
驚呼一片。
偶爾,非常非常偶爾,電影節組委會為了掩人耳目,在召回劇組裡也會釋放一些煙霧彈,召回一個兩個陪跑的劇組到現場混淆視聽;但這樣的做法並不經常,畢竟,對於劇組來說,可能就要有心理陰影了。
事實上,去年藍夏電影節,場刊評分前三名,全部沒有得獎,任何獎項都沒有,甚至乾脆就沒有召回。
而且,這還不是全部,最後登頂去年金鳶獎的作品“遠方”,場刊評分只有2.38,在所有主競賽單元參展作品裡排名倒數第三,當評審團主席宣佈大獎得主的時候,現場媒體集體愕然,一個兩個開始懷疑人生。
】
也正是因為如此,去年藍夏電影節結束後,爭議非常洶湧,無數媒體紛紛吐槽:
這是開始擺爛了嗎?
可想而知,今年藍夏揭幕前,媒體的選擇、觀眾的視線,確確實實很難懷抱期待,這才導致了後續一系列意外事件,藍夏和塞卡的競爭也就進入白熱化。
不過,客觀來說,不止是藍夏,安橋和蔚海也都一樣,場刊最高評分不代表什麼,因為場刊也非常小眾非常侷限,這就是代表一小部分媒體的觀點——
比如今年的藍夏,就是十一位專業影評人的觀點而已。
和評審團一樣,場刊也同樣是一小群專業媒體派出的記者/影評人的評分,具有侷限性,也具有相對性。
所以,場刊評分和評審團意見出現相悖的情況,在三大電影節都再正常不過了。
久而久之,“場刊評分最高”更像是一個詛咒,最高獎項總是與其無緣,評審團總是選擇嘉獎其他作品,這也成為媒體記者對評審團嚴重不滿的一個導火索——
他們認為評審團為了避免自己的評選被預測到,所以故意避開場刊評分最高,標榜審美標準的不同。
場刊評分和得獎名單,也就成為“影評人vs評審團”審美對抗的一個延伸,爭議,年年都會在三大電影節上演。
今年,自然也不例外,於是,金鳶獎的歸屬,懸念也就全面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