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夕陽似火,恍忽之間,殘留在空氣裡的夏末暑氣又再次洶湧起來,重新感受到盛夏的喧鬧。

藍夏機場出發大廳門口,熙熙攘攘地擁擠著密集人群,裡三層外三層,井然有序卻又摩肩接踵地散落在前方空地上,儘可能避免耽誤乘客們的進出道路,卻又不斷在周圍打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其實,今天是藍夏電影節的倒數第二天,也就是主競賽單元最後兩部作品登場的日子,人們的注意力依舊圍繞著電影宮打轉,好奇著並且期待著,看看是否還有作品能夠將今年的狂潮進一步推向極致。

等待夜幕降臨,評審團們就將進入閉關開會模式,一直到討論出今年各大獎項歸屬為止。

電影節,正在走向收尾,同時也正在走向高潮。

按道理來說,記者們和觀眾們應該全部聚集在電影宮附近才對,但意外的是,機場成為了熱門景點——

因為陸潛即將離開藍夏。

這正常嗎?

可以說正常,卻也不正常。

一般來說,劇組在電影放映結束以及後續採訪全部結束後,他們都會離開,很少很少有人會一直逗留在原地,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三大電影節才有了“召回”文化——

得獎作品的劇組,應該都會在閉幕式暨頒獎典禮返回現場。

有時候是整個劇組成員,有時候只是導演,有時候則只是演員團隊……等等等等。

然後,人們就能夠透過召回劇組的身影來羅列名單,進而對得獎名單做出預測,揣測各大獎項的歸屬。

特別是藍夏,因為轉身就是塞卡,兩個電影節之間僅僅間隔一天。

早年,劇組登陸藍夏,結束工作後就立刻前往塞卡,無縫銜接,繁忙到腳不沾地的密集行程是普遍現象;到了最近幾年,選擇塞卡而放棄藍夏的劇組漸漸增多,但類似的風潮依舊是藍夏的一道風景線。

但是,在這裡,也有一些例外。

最後兩天、最後三天登陸電影節的作品,在首映式結束後還有大量採訪任務,不見得能夠立刻離開,甚至可能在閉幕式當天還有采訪工作的預約,自然,他們往往就會繼續逗留,並不著急離開電影節。

另外,還有一些小眾獨立電影劇組,即使登陸三大電影節,也面臨發行困難,他們在首映式結束後,依舊繼續在電影節逗留,每天如同上班打卡一般前往市場放映,期待能夠尋找到願意接手的發行商。

簡單舉例,就好像今年——

“抵達”劇組、“夜行動物”劇組、“傑出公民”劇組,工作結束後,他們全部都已經離開。

如果明天沒有召回的話,也就意味著他們可能和獎項無緣。

“離開的女人”劇組、“那些人”劇組,他們則全部都還在藍夏。

前者,依舊在尋找發行商;後者,儘管遭遇全面冷落,但採訪工作還沒有結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媒體們普遍選擇率先採訪“星落之城”劇組,以至於他們不得不耐心等待,宣傳工作的進展也就落後了。

所以,陸潛選擇離開藍夏,正常,卻也不正常——

考慮到“星落之城”的場刊評分和流量熱度,媒體們紛紛猜測,也許陸潛會繼續在藍夏停留,反正也只是兩天時間,等待看看,是否能夠在頒獎典禮上有所斬獲,甚至不需要召回,沒有必要來回奔波忙碌。

然而,陸潛還是準備離開藍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