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今年藍夏電影節遠遠超出預期,則是另外一個隱藏原因——

此時,還有人記得電影節第二天上映的“抵達”嗎?

記得,肯定還是有人能夠記得的,但討論熱度明顯已經被擠下去了。

回想一下,“抵達”登場的時候,所有人都亢奮到失神,一個個驚呼著“金鳶獎”,卻沒有想到這只是一個開始:

精彩作品,一部接著一部,金鳶獎的得獎呼聲,從“抵達”到“傑出公民”再到“曙光”和“離開的女人”,持續輾轉。

這也直接證明了,今年藍夏主競賽單元作品平均質量的出色,爆款連續登場,將電影節的熱浪推向全新高度。

以客觀立場來說,如此片單,藍夏已經能夠和今年上半年的蔚海相提並論,即使一前一後舉行也毫不遜色,蔚海的呼聲與熱度未必就能夠壓制住藍夏,從記者的觀感和觀眾的熱議來看,可以說是不分軒輊。

如此聲勢,對藍夏來說,堪比天堂,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戰,毫無疑問地將藍夏的熱浪推向全新高度——

也正是因為如此,藍夏已經全面壓制住了塞卡。

按照過去五年的情況來看,此時塞卡已經開始預熱,社交網路和媒體記者的討論都會朝著塞卡傾斜,但今年全然沒有,藍夏不僅沒有顯露頹勢,而且還在節節攀升,重磅熱潮一波接著一波,源源不斷。

前天,“夜行動物”登場的時候,熱浪就已經達到全新高度,楚承柏能夠清晰感受到巨大壓力。

來到今天,熱度還在持續攀升。

想想,今年藍夏主競賽參展作品的質量如此出色如此優秀,截止到第七天為止,已經能夠和蔚海相媲美了;然而,在如此背景下,黎世寬依舊為陸潛保留了一個席位,不惜開先例,一直等待到最後一刻。

那麼,“星落之城”到底是什麼質量?

一種可能,黎世寬純粹就是為了陸潛的話題和流量,在社交網路層面,為藍夏開啟局面,畢竟那些藝術作品很難很難在普通觀眾之中引爆話題。

但即使如此,如果“星落之城”的質量不過關,被丟在這樣一群競爭者面前,很容易就引發全面群嘲——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到時候反而弄巧成拙,黎世寬試圖透過陸潛製造話題,結果卻引發反效果。

這也意味著,不管是什麼可能,陸潛都值得期待。

種種原因下,聚焦在陸潛身上的熱浪,持續升溫。

藍夏電影節的電影宮,依舊是老舊版本,最多隻能容納一千五百人;而現在,還有三十萬人聚集在藍夏電影節,這就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再簡單不過了——

如果想要確保第一時間看到“星落之城”,那麼就只有“早起排隊”這一個選項了。

對此,江士奇也有著清晰認識,所以,沒有看到嗎,他也早早就起床了。

但江士奇也沒有預料到,這些人如此瘋狂,展現了比蔚海還要更加狂熱的姿態。

而且,這依舊不是結束。

還不到八點半,觀眾售票口的隊伍就已經山路十八彎地朝著沙灘方向延續,視線裡滿滿當當全部都是洶湧人潮,僅僅用肉眼已經難以完成判斷,眼前這到底是八百人還是一千人,反正看起來都一樣。

記者們也不例外,熙熙攘攘地聚集著超過兩百人,將整個電影宮門口圍堵得水洩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