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本末倒置(第2/2頁)
章節報錯
難以想象的超級大塞車。
在堵車的漫長時光裡,然後,有人開始跳舞,最後演變成為所有人離開駕駛座,一起在高架橋上跳舞。
包括男主角和女主角。
簡單來說,兩位主角只是引子,真正的焦點是群像,是關於這座城市的群像。
正如陸潛所說,這場戲的計劃是兩百名演員,並且動員超過一百五十輛汽車,在蘭川進行實地拍攝。
陸潛準備申請拍攝許可證,將一座高架橋封鎖起來——拍攝“死侍”的時候就想要嘗試的事情,這次終於需要付諸行動,而且不是在慶城,就在蘭川;屆時,整個劇組可能超過四百個人,擁擠在高架橋上。
而且,一鏡到底。
想象一下,鏡頭從一個人開始,從點到點,而後擴散到一小個群體,並且在不同群體之間輾轉騰挪,每個群體都展現出不同風貌和不同特色;最後演變成為整個集體,將高架橋乃至於蘭川側寫納入其中。
經歷過“死侍”的拍攝就知道,這場戲的排程和構圖難度多麼離譜。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死侍”的一鏡到底,只是一個框架,哪怕不是嚴格的一鏡到底,也沒有關係。
但這次,陸潛準備拍攝一次嚴格的一鏡到底,沒有拼接也沒有瑕疵,整個劇組所有部門全部調動起來。
從表演到編舞,從攝影到音響,從燈光到排程,方方面面都需要完美契合,不容許瑕疵,否則可能就要推翻重來——
一鏡到底,一次拍攝可能需要三天到七天的準備,但一點失誤就需要重新開始。
難!
超出想象的困難!
難於登天的那種難!
也難怪江許爆發了。
就連江許這樣的老資格都說“不可能”、“做不到”,可想而知其中難度了。
這也引發陸潛自己的思考。
他需要如此大費周章嗎?
嚴格來說,這場戲,和故事無關,存在與否,不會影響電影的整體,和敘事、和人物等等全部都沒有關係。
也就是說,這場戲的用途,純粹就是一種“電影感”的展現,從排程到構圖再到視聽層面的全方位享受。
但是,代價是什麼呢?
彩排可能就需要一週到兩週,乃至更多;正式拍攝,至少也需要一週。
也就是說,這裡就需要花費三週甚至更多時間。
藍夏電影節的截止期限還高高懸掛在頭頂上。
哪怕撇開藍夏不說,花費如此多時間、如此多精力以及如此多成本,就為了拍攝製作這樣一場錦上添花的戲份,值得嗎?
而且,付出如此龐大的代價之後,拍攝效果如何?是否能夠達到預期?又是否能夠和電影的主體完美契合?
全部的全部,都是未知的。
在陸潛看來,他希望這場戲能夠畫龍點睛,但現在的關鍵就在於,“龍”都還沒有畫出來,就開始想著“眼睛”,這算是本末倒置嗎?
又或者,如果一定要拍攝的話,是否能夠調整檔期,先拍攝電影主體,然後將這場戲放在最後進行?
但這樣的話,一個重重的包袱就始終沉甸甸地壓在胸口,是否可能會影響電影拍攝的心態呢?
毫無疑問,這樣一場一鏡到底的戲份,是陸潛短暫導演生涯裡,最困難最挑戰最野心的一次嘗試。
陸潛按照自己的本心,完成構想、付諸行動,但真正來到實踐階段,重重困難卻讓陸潛也開始反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