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膽大包天(第2/2頁)
章節報錯
“所以,我們將透過這段彩排時間來確定角色。”
嗡。
一陣騷動。
高寺林想了想,終究沒有忍住,舉起右手,得到陸潛點頭肯定之後,他才開口詢問到。
“導演,你的意思是,我們現在也不確定自己的角色,需要透過彩排來確定,是這樣嗎?”
啪。
陸潛打了一個響指。
“也就是說,一個月的彩排,你可能成為主角,也可能成為配角;可能沐浴在聚光燈下,也可能一句臺詞都沒有。”
想法,來自陸潛,他又怎麼可能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呢?
全部人都震驚了。
包括紀敘。
但紀敘震驚過後,眼睛裡卻流露出了一抹興趣,他忽然意識到,這可能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全場,反而是宋江潮最為澹定。
因為這樣的情況,在小成本的舞臺劇裡非常普遍。
比如,以主角身份進入一個專案,但經過一個月的彩排和練習,劇團卻發現這個演員並不適合角色,於是就更換為配角,乃至於沒有臺詞的群演,然後選擇另外一位演員來擔任主角。
又何止是舞臺劇呢?
芭蕾、歌劇、戲劇等等傳統藝術專案裡,屢見不鮮。
其實,歸根結底來說,和藝術形式無關,和製作週期、製作方式有關。
曾經,製作一個藝術專案,往往需要經歷漫長時間的彩排和練習,真正問世之後,又需要經歷漫長的演出,所以,整個製作、上映的週期拉得非常長,六個月到一年都是基本常態。
甚至於,同一個劇本專案,更換不同演員卡司、同一套卡司更換不同未知,持續不斷地登臺演出,延續五年、十年、二十年這樣的超長陣線也比比皆是。
自然,卡司陣容之間的變動也非常頻繁,這也要求所有演員都必須具備多樣能力,面對隨時的變動。
但電影工業漸漸成熟起來之後,以流水線標準產品來看,中等投資規模專案的話,從策劃到製作再到上映,基本就是六個月週期,中間拍攝製作也就是一個月到三個月的週期,也難怪那些傳統藝術專案都將電影稱為“快餐”。
可想而知,電影專案整個運轉週期就如此短暫,卡司變動也不可能那麼頻繁,一般都會提前確定下來。
現在,陸潛又提出了一種全新可能——
一來,透過演員來“培育”角色。
二來,則是開放角色的不同可能性,根據演員/角色的色彩來延伸電影的可能性。
如此一看,三次試鏡全然沒有根據角色量身打造,而是徹底開啟一切可能性,事情也就得到了合理解釋。
接下來,陸潛也將試鏡的模式延續下去,透過彩排和培訓繼續打磨演員的潛能,保持角色的不同可能性。
可以這樣理解,試鏡,並沒有結束,儘管沒有第四次試鏡,但整個彩排和訓練本身就是一次漫長試鏡,根據試鏡的表現和結果來確定各個角色,從主角到配角,一切皆有可能。
從方方面面來看,這確實是一次冒險,膽大包天、乃至於喪心病狂的冒險。
但同時,這也是一次返璞歸真的嘗試,和“突襲”這樣的復古動作電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擺脫當代電影產業的快餐模式,真正冷靜下來,觸碰電影的靈魂,從角色從故事從影像去構建一個全新的生命體。
此時,再認真回想一下,陸潛選擇歌舞這樣復古的電影型別來呈現故事,絕對不是獵奇或者冒險。
從一開始,陸潛就已經做好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