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聰明人沒有那麼容易妥協,但同樣,聰明人懂得取捨、懂得計算,在真正的利益面前懂得把握機會——

絕對不會為了芝麻放棄西瓜,他們肯定能夠準確無誤地找到最合適的那個西瓜,然後第一時間抱走。

有些事,和聰明人打交道,可能會困難重重,因為他們絕對不會吃虧。

但有些事,和聰明人談,可能會非常簡單,因為他們早就已經門清。

顯然,黎世寬屬於後者。

在陸潛看來,藍夏電影節更換藝術總監之後的混亂,黎世寬應該“居功至偉”;如果再更加大膽一點,當年黎世寬擔任過渡藝術總監,而後前往電影資料館擔任教授,背後應該也有權力鬥爭,那是否意味著——

黎世寬臥薪嚐膽,一隱忍,就是三十年?

而且,當藍夏電影節需要更換藝術總監並且尋求利益平衡的時候,黎世寬就成功讓自己來到了這個位置?

這些事,不能認真深思,否則就會令人不寒而慄。

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黎世寬應該非常清楚他們的籌碼和陸潛的籌碼——

“我開門見山地提起回聲的時候,他一點都不意外,不僅沒有直接怒而離席,而且還保持耐心等待下文。”

紀敘和喻劭交換了一個視線,兩個人的眼睛裡都有震驚,然後紀敘意味深長地說道,“他的嗅覺應該非常敏銳。”

陸潛輕輕抿了抿嘴角,“當他聽說我願意親自碰面的時候,他應該就開始做功課了,甚至可能在那之前就已經做好了準備;而且功課非常周全。”

其實,從蘭川對待流媒體的姿態,就可以窺見三大電影節的態度:

目前處於前期發展階段的流媒體,在他們眼中,根本不具備討論價值,純粹就是網路的一個分支而已。

換而言之,流媒體不是電影,更準確一點來說,流媒體和電影沒有任何關係。

事實上,蔚海的態度也證明了這一點,修仲鈞在蔚海吃了一枚釘子,而且不是軟釘子,被拒絕得非常直接。

三大電影節,有他們的驕傲和堅持,在當前的環境裡,他們是絕對不可能與回聲平起平坐展開討論的。

絕對!

沒有可能!

對此,陸潛早就有心理準備,從自己時空裡的發展態勢就能夠看出來,流媒體全面興起整整十年後,權威電影節面對流媒體攻佔全球電影市場的咄咄逼人聲勢依舊有著自己的底線,始終不曾輕易妥協。

可以預見,這肯定是一個長期專案,就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樣,飛機、電視、電話、包括電影自己等等,從誕生到普及再到流行,它們都需要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有可能成功,同樣也有大機率可能失敗。

陸潛並不期待著,一次會面兩次會面就能夠顛覆整個行業、改變歷史軌跡。

但是……“天時地利人和”。

對陸潛來說,是機會;對藍夏電影節來說,同樣也是機會——將危險轉變為突破的機會。

黎世寬,在正式會見陸潛之前也做了功課,而且功課準備非常充分,有備而來。

那麼,這意味著什麼呢?

既然黎世寬沒有像蔚海電影節那樣直接掀桌破口大罵,那就意味著……有戲?

陸潛心中有一筆賬,顯然,黎世寬心中也有一筆——

難怪陸潛說黎世寬是理科生了,數學,算得應該非常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