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0 走漏風聲(第1/2頁)
章節報錯
“‘陸潛最新未命名專案’將是歌舞型別!”
轟!
來自“娛樂週刊”的頭條報道,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整個蘭川引發轟動,剎那間就能夠感受到地震效應。
歌舞?
歌舞?
歌舞!
熙熙攘攘的議論聲,不絕於耳,幾乎所有人在聽到訊息的時候,第一反應都是懷疑,而後是困惑不解,隨後才滋生出錯愕、驚喜、駁斥、荒謬種種不同的情緒,顯然,人們都無法理解陸潛的這一選擇。
但是,“娛樂週刊”的訊息源是哪兒?
確定嗎?
真實嗎?
可靠嗎?
頭條新聞,由江士奇撰寫。
這位記者和陸潛的關係一向不錯,私底下還有交情,至少不是隨隨便便的無名小卒,似乎可信了一些。
那麼,江士奇從哪裡得到的訊息,難道是陸潛自己?江士奇能夠百分之百確定嗎?這不是愚人節玩笑?
因為著實太意外,以至於有種荒謬感,“惡作劇”既視感始終揮之不去,業內人士也忍不住再三確認虛實。
原因?
前面就已經提到過,歌舞電影徹底式微,已經在被淘汰邊緣,任何一個專案都是在和整個市場做對抗。
誠然,過去十年時間裡,還是可以看到歌舞型別作品,從電影到劇集,陸陸續續依舊在不同平臺登場,但從立項到製作再到上映,每個環節都充斥重重困難,製作公司和播放平臺都需要承擔巨大風險。
現在,平均兩年到三年,可能才能夠看到一部歌舞型別作品問世,總是有製作人想著,出奇制勝、另闢蹊徑,抓住型別電影普遍低迷的機會,打造出一部優秀作品,完成逆襲,但結局總是驚人的一致:
平平。
怎麼說呢?
一部作品,如果遭遇驚天動地地慘敗,虧本虧到公司傾家蕩產宣佈倒閉,至少還能夠佔據頭版頭條,各大新聞媒體爭先恐後地給予報道,為專案吸引一些憐憫的好奇的探究的視線,激盪出一些些水花。
觀眾們可能還會產生一絲絲興趣。
但是,一部作品不好不壞,甚至沒有任何值得討論的焦點,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網路時代也就沒有立足空間,從上映到下線,可能根本就沒有觀眾注意到這樣一部作品,就好像不曾存在過,那才是悲劇。
歌舞電影,大概就是如此——
無人問津。
最後,也就是那麼一小撮喜歡歌舞型別電影的影迷們自己小範圍的狂歡,躲在一個無人知曉的角落裡。
於是,歌舞電影也漸漸淪為四次元亞文化的一部分,他們擁有自己的支持者,而且數量著實不少,但始終是一場自娛自樂的狂歡,被主流遺忘、被主流拋棄、被主流排擠……似乎永遠都在聚光燈之外。
不需要追朔太過久遠,前年假期檔,譚蕭主演的電影“青青”,這就是一部歌舞型別,結果全面慘敗,一點水花都沒有砸起來。
客觀來說,“青青”的潰敗是多方面的原因,連續遭遇“突襲”、“迷宮遊戲3”、“冰火之旅”的全方位包夾,任何一部電影放在如此檔期也必然遭遇困境,並不能全部把責任推給“歌舞型別”。
但整個檔期的重重困境本身,也就是歌舞型別在目前市場地位的一個直接證明——
顯然,現在已經沒有人在乎這一型別電影了,甚至就連電影公司自己也沒有給予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