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言書,再次屏住呼吸,靜靜地等待喻劭的回應。

不說,也糾結。

說了,還是糾結。

這似乎就是一個無解難題,但沉言書還是必須承認,告訴喻劭之後,他稍稍鬆了口氣,卸下了包袱。

因為這就意味著,現在難題已經轉移到喻劭的肩膀上。

無論是譚蕭的話題,還是保守秘密的重擔,全部都由喻劭一力承擔,如果暴露馬腳,那也是喻劭的事情。

那麼,喻劭會如何處理呢?

喻劭——

準備按兵不動,什麼也不做。

細細沉思過後,喻劭就已經打定主意。

首先,他們也無法確定,這個全新專案是否真的和譚蕭有關,畢竟,陸潛沒有正面給予任何肯定。

其次,他們就按照“肯定”的局面來處理,假設,專案確實和譚蕭有關,所以呢?

對,這就是喻劭此時此刻的想法,“所以呢?”

藝術創作,本來就是源於生活,陸潛以自己的生活經歷完成創作,重新加工,最後演變成為一部作品,所以呢?

在電影產業裡,數不勝數的作品都是這樣誕生的,自傳、半自傳、以自身經歷啟發的作品如同過江之鯽,從導演到編劇再到演員最後到製片人,另外還有傳記電影,種類繁多,百花齊放,其中不乏經典。

而且,譚蕭的事情,早就已經公開,盛極一時,不是什麼秘密,人盡皆知,沒有什麼好隱藏也沒有必要。

對此,陸潛比任何人都清楚。

如果陸潛真的以譚蕭為靈感創作了一部作品,在喻劭看來,其實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那再也不是禁忌,他終於能夠心平氣和地回望那段往事,那些傷口再也無法成為傷害他的武器,這是一個進步。

同時,陸潛足夠聰明也足夠敏銳,他們能夠預料到的事情,陸潛怎麼可能沒有察覺呢?

陸潛肯定已經預料到媒體的反應,以他的口才和機智,怎麼可能束手就擒呢?

從方方面面來看,沉言書和他所擔心的事情,根本就不需要擔心,他們只需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即可。

更何況——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喻劭足夠了解陸潛,導演應該不會以譚蕭為靈感來創作故事。

導演並不是張揚外放的性格,也不是喜歡分享自己故事與情感的性格,相反,導演非常重視自己的隱私,更重視自己的世界。

無論是堅守導演位置減少自己的曝光率而回避宣傳,還是遠離社交網路乃至於遠離手機保持清淨與安寧,這些細節都能夠看出來,導演並不希望將自己的個人生活展示出來,甚至沒有把自己當公眾人物看待。

也許有人會說,那麼當初的直播呢?

為了回應所有指控,陸潛選擇直播平臺正面對峙,坦蕩蕩的姿態也是導演開啟年輕觀眾局面的第一步。

但在喻劭看來,那次直播,與其說是一次坦蕩的分享,不如說是一次戰術的反擊,釜底抽薪扭轉局面;細細回看直播內容就可以發現,導演只是扭轉了人們的錯誤印象,卻沒有討論任何自己的私生活。

也就是說,即使當初面臨如此困境,導演依舊拒絕把自己和譚蕭的生活昭告天下,讓所有人來評判。

那時候不會,現在也同樣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