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關於第二次試鏡的真正劇透關鍵詞,應該是“歌舞”。

既然陸潛準備拍攝一部歌舞電影,那麼歌曲與舞蹈就是重中之重的環節,甚至可以說是電影成敗的關鍵。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此前已經討論過歌舞電影沒落的原因,儘管輝煌不再,但事實上,過去十年裡,蘭川陸陸續續一直都可以看到一些歌舞電影的問世,來自導演對黃金時代的緬懷也好,來自制作人對復古風潮的懷念也罷。

可惜,這些作品的成績往往難以令人滿意,這也進一步加劇歌舞電影的頹勢,沒有電影公司願意投資。

撇開時代潮流的因素不說,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客觀原因。

其一,流行文化的差異。

曾經的歌舞電影充斥著踢踏、爵士、芭蕾等等古典藝術,但現在年輕人不喜歡,舞蹈的流行已經改變,嘻哈街舞正在成為主流。

但問題在於,街舞屬於街頭,以此為基礎展開歌舞電影的創作,困難重重;關於街頭,人們往往青睞於動作電影或者犯罪電影。

其二,舞蹈功底的差異。

曾幾何時,舞蹈和肢體是所有演員的必修課,哪怕天賦平平,隨隨便便一位演員站出來,基本功也足夠紮實,無法成為頂級巨星卻也能夠忠實扮演配角,拍攝歌舞電影根本就不需要擔心演員的基本功。

現在,整個娛樂產業越來越平民化、草根化,並不是說這樣不好,而是進入娛樂產業的門檻越來越低,歌手不會唱歌、演員不會演戲的情況比比皆是,僅僅依靠一張臉就能夠成為流量藝人,非常簡單。

可想而知,想要尋找一位具備舞蹈基本功的演員,難度也就越來越高。

然而!

歌舞電影最最重要的就是舞蹈和肢體。

年輕一代的演員們,即使表演出色,但往往肢體語言也太過僵硬,很難像舞臺劇演員一樣充分利用身體來表達情緒,更不要說唱歌跳舞了。

過去十年的歌舞電影,往往就“不好看”,並不是說故事或者美術,而是舞蹈動作和肢體語言,全然沒有美感,無法將歌舞電影的流暢、絢爛、靈動展現出來,觀眾自然也就無法領略歌舞電影的獨特魅力。

事實上,不止是歌舞電影,其他電影也全部面臨同樣的困境——

動作電影就不說了,就連愛情電影、劇情電影等等也不例外。

演員們的肢體表現能力往往不夠,甚至可能顯得拘謹、僵硬、笨拙,所以,導演的拍攝必須揚長避短。

細細觀察一下,近年來的電影,鏡頭裡的特寫、近景越來越多,主要鎖定演員的面部表情,但展現演員全身姿態的鏡頭越來越少,這也使得導演的鏡頭排程和設計越來越僵硬,靈感全部都被束縛住了。

從如此角度展開,那就是另外一個龐大複雜的課題了。

暫時,將視角重新回到陸潛的作品身上。

如果陸潛想要拍攝一部優秀的歌舞電影,他也需要面臨相同的問題,演員的唱歌和舞蹈功底至關重要。

這也是陸潛選擇半公開招聘的原因。

因為陸潛知道現在年輕演員的肢體語言不行,更不要說舞蹈功底了;而具備舞蹈功底的演員往往都是面癱,沒有任何演技可言,所以,他需要在演技和肢體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尋找到最合適的演員。

陸潛希望透過廣撒網的方式增加一些希望。

當然,陸潛並沒有選擇捷徑。

其實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宣佈自己準備拍攝歌舞電影,然後透過經紀人尋找演技與肢體兼具的演員。

在正式試鏡之前,就率先將條件羅列出來,進行一波波篩選,最後進入視野範圍的,合格率應該就高多了。

但陸潛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