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個全新流媒體平臺,又或者說一個全新專案,陸潛自己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儘管他腦海裡有著數不勝數的想法,各式各樣的靈感碰撞之後,產生種種恢弘藍圖,但這些概念都還是不夠清晰準確。

一步一步地,陸潛正在確定自己的想法,然後,慢慢調整發展軌道,期待著能夠尋找到回聲的位置。

從衛徹到裴文丹,陸潛慢慢整理出一個想**廓,而後又重新回望目前為止回聲開發的那些劇集專案,就能夠漸漸尋找出一個核心標籤:

生活。

又或者換一種說法,現實,接地氣,普通,日常,真實……等等等等。

回聲,需要和超級英雄電影為主流的作品區分開來,也需要和入宅主打大牌策略的品牌計劃區分開來。

他們需要一個自己的品牌標籤——

“獨立電影”、“電影感”、“讓電影迴歸電影”,這些具有藝術氣息的標籤很難很難吸引到廣大付費訂閱使用者。

更何況,陸潛自己也不喜歡用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來定義電影型別,並不是說票房出色的作品就沒有藝術性,也不是說藝術性高的作品就一定沒有市場,這種概念的劃分本來就是將“商業和藝術區分開來”的刻板印象。

所以,“生活氣息”,又或者更準確一點,“來自生活的藝術”。

比如“遊客”和“愛人”。

比如“解除好友”和“突襲”。

比如衛徹和裴文丹。

這些作品,不管商業性更強也好還是藝術性更強也罷,但它們之間的共同點都是,洋溢著生活氣息。

源自於生活的理解和創作,又重新回望生活,甚至就連“疾速追殺”和“人類清除計劃”也都沒有例外。

以此為基礎,向不同電影型別延伸,科幻、驚悚、愛情、喜劇、動作等等等等,構建出回聲的獨特氣質——

當人們開啟回聲的時候,期待看到什麼作品?

應該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作品,喜怒哀樂、大起大落,或真實或幻想,或面對或逃避,或放鬆或沉思。

它能夠給現實一個短暫的避風港,卻又不至於徹底脫離生活。

種種,種種。

當然,陸潛的想法還是需要進一步完善,並且繼續摸索,但理清思路之後,他就認為他們應該拿下“夜鶯小姐”這個專案。

而且,陸潛有自己的想法,儘管不確定,但他希望“夜鶯小姐”成為第一部在流媒體和院線同步上映的作品。

也就是說,犧牲票房資料,更多是作為回聲品牌形象以及運營方式的一個方案推出。

具體計劃,還需要從長計議。

但陸潛還是迫不及待地通知了裴文丹。

“我並不意外,文字就能夠看得出來,創作者擁有一顆溫柔的心。”

電話另一端的話語帶著些許雜音,卻依舊能夠深深感受到話語裡的溫度。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希望能夠和裴文丹小姐合作開發這個劇本,同時也真心希望裴文丹小姐能夠完成這個劇本的修改工作,我不認為任何人的參與能夠帶來實質性的好處,還是需要裴文丹小姐來完成。”

裴文丹,忍不住心潮澎湃起來——

她做到了。

曾經,懷抱著一個編劇夢想來到蘭川,兜兜轉轉這些年,就在她即將放棄的時候,這一天終於到來。

夢想,終於實現。

當這一刻真正到來的時候,裴文丹反而沒有落淚,只是愣愣地站在原地,被一種幸福的情緒所佔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