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2 由淺入深(第1/2頁)
章節報錯
對於外行人士來說,這也是他們第一次領略到陸潛的專業,哪怕是許多顏值粉,也是第一次看到陸潛的這一面——
難怪俗話說的好,每個人最富有魅力的時候就是全神貫注投入工作的時候,那種專注和沉浸所散發出來的魅力,不需要修飾也無法表演。
對於內行人士來說,一直以來,他們都知道陸潛是一位優秀的導演,而現在能夠聽見陸潛對作品展開深入講解——
這無疑是一次巨大收穫,真正讓他們如痴如醉,深入電影的世界徜徉遨遊。
而最大的驚喜就在於,這依舊不是全部。
計劃,是這樣一回事,在事情發生之前,儘可能展開鋪陳,深入規劃,考慮到方方面面,但現實就在於,計劃趕不上變化,再周全再完美的計劃,也可能出現潛在意外——
有時候,意外是糟糕的,徹底顛覆全盤計劃,演變成為一場災難。
有時候,意外是積極的,碰撞出曼妙的化學反應,就好像青黴素的誕生一般,一個意外卻演變成為一場美麗的邂後。
“娛樂週刊”和陸潛的採訪,就屬於後者。
本來,陸潛只是討論“突襲2”的專業問題,但江士奇的問題意外碰撞出火花,於是又導向採訪提綱之外的全新內容——
第二部分,則圍繞“電影感”展開。
陸潛深入討論了自己對於網路時代的看法,在網路浪潮裡,一切事物都被加速,時間和空間都變得越來越快,龐大的資訊海洋也進一步放大資訊碎片化,最終呈現出來的結果就是:
資訊洶湧而來,但最終能夠留下來的卻十不存一。
相對應地,人們越來越急躁、越來越沒有耐心。
不僅僅是“三分鐘看一部電影”的濃縮型觀影越來越興盛,同時還是缺乏耐心去沉浸光影塑造的世界。
怎麼說?
也就是說,人人相信,觀看電影最重要的是“故事”,所以,要麼三分鐘聽完一個故事,要麼期待著反轉所帶來的驚喜,這就是他們對電影的全部期許。
但重點就在於,論故事性,電影是遠遠比不上和戲劇的,因為電影的特別之處就在於畫面和聲音構建起來的獨特視聽感受,如果將電影濃縮為三分鐘,電影的魅力也將蕩然無存。
所以,當人們討論電影感的時候,並不是討論電影的藝術性,而是電影的沉浸性和體驗感,不追求快餐式的爽感。
所以,當人們討論陸潛拒絕社交網路的時候,並不是陸潛特立獨行,而是因為他拒絕生活被捲入碎片化的洪流。
“我是一名導演,我需要沉靜下來,繼續感受生活,繼續觀察生活。”
“我相信許多人已經習慣低頭看手機,卻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停下腳步,抬頭看看天空,或者打量一下街邊的行人。如果就連身邊的事情都喪失了觀察力,又怎麼可能有耐心坐在電影院裡看兩個小時的電影呢?”
正如江士奇所說,陸潛也是年輕人,他自然也知道,網路時代所帶來的衝擊,徹底打亂整個時代的脈絡——
這些變化,本來是跟隨時間的流逝慢慢發生的,所以老一輩接受電視和電影,並不困難;但年輕一代,那些變化卻是短短數年時間內就翻天覆地,而且越來越快,這也使得新生代被困在一個矛盾的位置。
一方面,他們試圖跟上時代潮流;一方面,他們又留戀過去。
這樣的矛盾衝突被完全放大之後,才進一步導致人們對於電影這項藝術形式的爭議越來越洶湧越來越複雜。
更準確來說,年輕世代甚至沒有足夠的心思和精力去了解,所謂的“電影感”到底是什麼?當人們在抗拒電影主題樂園化的時候,又到底在反對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