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來說,應該是一個逗號,因為這才是電影上映首周而已。

真正的重頭戲,還在後頭。

幸運的是,不用等待太久,市場很快就給出了答桉。

四月第二週,口碑發酵,討論擴散,立場鮮明,譭譽參半,“正義曙光”的後續評論呈現出井噴狀態。

“糟糕透頂!故弄玄虛!”

“看看‘突襲2’,學學人家,什麼叫做應該乾脆的時候乾脆、應該思考的時候思考,不是塞一堆慢鏡頭就叫做哲學思考的。”

“施文勳對深沉是不是有什麼錯誤理解?除了塞入大量無效的慢鏡頭故作姿態之外,電影沒有任何真正意義的思考。”

&n 章汜。“有一說一,‘突襲2’是一部爆米花,但點到為止的悲愴和思考,命運的輪迴,卻比‘正義曙光’好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

“難以置信!‘正義曙光’唧唧歪歪了三個小時也沒有能夠說好一個故事,三個超級英雄簡直太幼稚了,有這時間都可以刷兩遍‘突襲2’了。”

“提問,我為什麼對‘正義曙光’懷抱期待?所有人都說這部電影爛得令人髮指,但我還是走進電影院了。現在我後悔了。”

“我找到了一個完美而準確的形容詞:自戀型電影。”

“不是說超級英雄電影就一定要爆米花,但重點在於,即使是爆米花也同樣可以融入屬於自己的思考,請參考‘突襲2’。”

“球球了,請大家去看‘突襲2’吧,不要再被‘正義曙光’荼毒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誠然,“正義曙光”確實遭遇兩個極端的評價,喜歡的和厭惡的觀眾們必然產生爭執,這是可以預見的。

但是,如果沒有“突襲2”珠玉在前,觀眾們的胃口和期待也不至於被高高吊起來,整個預期都會不同,結果自然也不同,至少不會處處被比較然後處處被挑刺,簡直就像批鬥大會,渾身上下都是傷口。

“突襲2”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保持商業電影的流暢和快感之餘,依舊能夠營造出命運交錯的悲愴和絕望。

也就是說,從觀影體驗來看,“正義曙光”和“突襲2”都在試圖達到相同的效果,然而一個做到一個則沒有。

對比,著實不能再清晰了。

難怪觀眾們罵罵咧咧了,越是對“正義曙光”恨鐵不成鋼,就越是敬佩“突襲2”的出色。

甚至於,“‘正義曙光’VS‘突襲2’”的話題殺入熱搜榜,狂熱粉絲們、資深影迷們、吃瓜群眾們和偶然經過的路人們,全部熙熙攘攘發表自己的意見——

真相,越辯越明。

越是討論,“突襲2”得到的讚譽就越來越多;越是深入,“突襲2”被譽為十年最佳動作電影的肯定聲音就越多。

誰能夠想到,“正義曙光”的差評居然又再次為“突襲2”迎來一波口碑刷屏?

制大 制梟。最不可思議的是,有人發起了一個話題:

“我們應該再為‘突襲2’貢獻一張電影票”,因為電影院需要更多這樣的作品,不僅是對“正義曙光”的一種譴責,同時也是對超級英雄電影的發展提出另外一種可能。

而且,有人深入調查一番就發現,話題標籤的發起人,居然是驚奇漫畫的忠誠粉絲,為了對抗偵探漫畫而巧妙利用了“突襲2”的成功,生動詮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如此手段讓廣大網友們也是拱手錶示敬佩。

這……

流光影業和藍鯨影業也是目瞪口呆、瞠目結舌。

喜歡災難藝術家請大家收藏:(災難藝術家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