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矚目。

金冊獎頒獎典禮,終於徐徐拉開序幕。

這廂,製作團隊時時刻刻關注著即時收視率數字,當哈貝文看到收視峰值異軍突起的時候,瞪圓了眼睛。

從頒獎典禮拉開大幕之後,收視數字基本保持平穩,關注的觀眾依舊會關注,不關注的觀眾則依舊在流失,整體來說,波動並不明顯;但是,每分鐘每分鐘的收視率圖示,卻在其中一部分直接暴漲:

翻了將近一倍。

不是30%、50%,而是將近200%。

因為整個峰值太過突出,並且在短暫的兩分鐘過後,又重新恢復平靜,甚至還有持續下滑的趨勢,以至於閱讀圖表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錯覺:

所有視線焦點全部都矚目在峰值之上,其他時間段好像全部都是垃圾。

哈貝文滿臉錯愕,指著峰值,詢問製作團隊,“這是哪部分?”

“陸潛揭開西裝釦子以及調/戲高寺林的部分。”

哈貝文:……行吧。

那廂,頒獎典禮的獎項頒發已經徐徐拉開序幕。

為什麼製作團隊如此關注收視率數字呢?難道金冊獎不應該是關於獎項頒發的嗎?

歸根結底,還是和整個時代背景息息相關,伴隨著網路的崛起,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娛樂手段越來越多樣,電視臺的收視率整體都呈現出持續下滑的態勢,所有電視節目都面臨著新時代的新一輪挑戰。

金冊獎,自然也不例外。

就和金雀獎一樣。

收視率,和廣告贊助、直播版權等等直接捆綁,如果收視數字往下滑,那麼頒獎典禮也必然跟著縮水。

更重要的是,頒獎典禮的生存也可能遭遇危機,所以,如何在新時代裡尋找到全新位置,這是所有頒獎典禮共同面臨的一個課題,不僅僅是金冊獎和金雀獎,還有音樂、戲劇、電視的頒獎典禮也都是如此。

事實上,從頒獎典禮的獎項頒發順序也能夠看得出來:

製作團隊,為了製造懸念,為了吸引觀眾,煞費苦心。

按照往年慣例,頒獎典禮的流程是相對固定的——

開場,最佳男配角或者最佳女配角,因為這是主要部分重要獎項,又比不上主角部門來得那麼吸引視線;同時,男配角或者女配角之中,根據當年的具體情況,選擇懸念相對小一些的獎項率先頒發,確保懸念能夠留在下半場。

中間,以最佳紀錄片、最佳動畫片、最佳剪輯、最佳攝影等等重要獎項作為穿插,將技術部門獎項一一頒發,同樣,也是懸念越大的作品就越往後壓,但也需要稍稍調劑一些,確保觀眾不會轉檯。

另外,還可以奉獻一些表演,最佳原創歌曲的提名者們紛紛登臺。

最後,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創/改編劇本往往率先登場,二者之間就看誰的懸念更大一些,誰就押後;再就是最佳導演、最佳影片,頒獎典禮落幕。

也就是說,整個流程已經延續了八十多年,第八十七屆金冊獎和第一屆金冊獎的流程,沒有本質區別。

當然,這八十多年期間,金冊獎從本來的七個獎項已經擴充到現在的二十四個獎項,規模自然已經不同;但流程和套路已經形成慣性,偶爾調換一些頒獎順序,卻也無傷大雅,如同耄耋之年的老人。

這一份套路,說好聽一點是傳統,說難聽一點就是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