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阿賈希望能夠人工培育出更多變異人,以此來對抗變異人戰隊。

另一方面,阿賈也希望能夠從基因序列裡檢測出變異人的弱點,然後毀掉變異人戰隊。

而且,阿賈並不是孤軍奮戰的小組織,在他身後,還有一個更大的組織在支援,一個更大的陰謀在醞釀,甚至可能來自官方支援。

所以——

一來,阿賈也是“毀滅地球反派戰隊”之中的一員。

二來,眼前只是陰謀的冰山一角而已,韋德意外被捲入其中,毀容只是基因突變的顯性副作用而已。

三來,“死侍”的故事也只是“變異人戰隊”宇宙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死侍”可以把故事描述地恢弘盛大嗎?

可以。

但他們選擇不這樣做。

原因很簡單,雄獅影業沒有信心,不僅預算一砍再砍,而且整個全盤計劃也儘可能將“死侍”往邊緣推,沒有貿貿然地就將死侍也加入變異人戰隊的宇宙。

看,“死侍”的故事就是整個陰謀藍圖之中的一部分。

如果電影成功了,那麼續集就能夠進一步揭開陰謀,然後一步一步與變異人戰隊的電影主線匯合。

如果電影失敗了,那麼陰謀也就截止到阿賈為止,當阿賈死亡了,這一條支線就被斬斷,不會影響變異人戰隊的主線。

雄獅影業的算盤打得噼裡啪啦響。

但陸潛也不是笨蛋。

為什麼陸潛沒有提出抗議並且修改劇本呢?

因為在陸潛看來,縮小敘事反而是一種利好。

現在超級英雄的故事框架結構同質化太過嚴重:

起源故事,一上來,動不動就是毀滅城市毀滅地球,這些普通人一夜之間得到超能力之後,就義不容辭地挺身而出拯救所有人,也許再加上保護自己家人或者愛人作為動機,然後大公無私、英勇無畏的偉岸英雄形象就已經確立。

這基本就是一個套路複製黏貼出來的,全然沒有給予角色自己個性與特色延伸的空間,太過想當然也就太過無趣乏味。

像韋德這樣,自私一點,簡單一點,反而顯得更加真實。

不過,縮小格局的代價就是,反派變弱,因為他不想要毀滅地球也不想要毀滅人類,衝突就不強。

所以,塑造阿賈就成為一個難題。

對此,陸潛也有自己的想法。

首先,阿賈的動機也是恢弘的,檢測變異人基因,改造普通人,其實就是把人類當作小白鼠一般做試驗。

某種程度來說,阿賈就是一個反社會人格。

在這裡,如果故事往大往深裡探討,那就可以探討阿賈如此人格的來源,是家庭是愛情還是社會?

給予反派一個角色延伸的空間,讓他們的動機變得合理紮實,整個角色立起來,故事就會變得好看。

甚至能夠讓觀眾對反派產生共鳴,乃至於同情,那麼電影就會具有一種悲劇色彩。

但“死侍”並不打算這樣做,所以陸潛就準備將那些動機和理由全部隱藏起來,演變成為他性格之中的一部分,電影則突出阿賈的個人魅力。

一種邪惡而張揚、叛逆而另類、殘忍而囂張的魅力,就好像……有史以來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小丑一般。

陸潛所在時空裡,希斯萊傑(HeathLedger)版本的小丑,這也是陸潛找到魏冬芒的原因。